西浦学子在2015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创佳绩

2015年04月16日

日前,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成绩公布。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参赛的24支队伍中,共获得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3项、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9项、成功参赛奖(Successful Participant)12项。值得一提的是,在参加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的队伍8支队伍中,共获得2项一等奖和4项二等奖,刷新了我校参加交叉学科竞赛的获奖记录。

MCM/ICM是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该项竞赛始于1985年,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the Consortium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主办,得到了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管理与运筹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学会等多个组织的赞助。2015年竞赛于北京时间2月6日-2月10日举行。该赛事为全球网络通讯竞赛,来自全球五大洲共9773支大学生队伍参赛。其中,来自中国的参赛队达到史上最高为9391个队。

该项竞赛包括数学建模竞赛(MCM)和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ICM)两个部分,着重强调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原创性,团队合作、交流以及结果的合理性。竞赛以三人(本科生)为一组,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论文由全球专家组成的评阅组进行评审,不记分数,而是分成不同的等级。每年MCM有2道题(A题和B题),ICM有2道题(C题和D题)。今年MCM的两个题目分别是:A题“Eradicating Ebola(根除埃博拉)”和B题“Searching for a lost plane(寻找失踪的飞机)”。ICM的题目为:C题:“Managing Human Capitals in Organization”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D题“Is it sustainable?(环境是可持续的吗?)”今年赛题与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赛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了同学们的参赛热情,经过96小时的艰苦鏖战,同学们完成竞赛要求的论文并提交美国举办机构。

“获得美国建模竞赛一等奖是我的意外之喜。”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社前社长陈悦灵告诉记者,在上交的论文中,他们研究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趋势以及生产疫苗的数量,并提出了以失望率最小化为目标的药物运输的动力系统。陈悦灵曾在2014年和吴逸波、黄戴赟一起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页挑战大赛、中国数学建模竞赛、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等,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历。

由大二的刘清嘉、徐一方、张茜三人组成的参赛队伍赢得了交叉学科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据刘清嘉介绍,他们团队选择了C题,是因为C题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需要具备很高的创造力。本次获奖的三人之前一直并肩参赛,他们在准备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精力,丰富的实战经验给了他们挑战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参赛的准备过程和经历更为重要,”顾陈夏坦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学习到数学知识和分析技巧,还锻炼了编程能力,提高了英文写作水平,锤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还学会了Latex排版。”顾陈夏和她的团队在本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两支由大一学生组成的队伍也参加了本次竞赛,他们拥有对数学建模强烈的兴趣,将这次参赛作为他们经验积累的一个活动,期待在将来的建模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科学系刘刚博士表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一项课外活动项目,学生们自主自愿地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这些正是他们一直以来支持学生参赛的原因。

2015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