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2025年05月23日
我校职工陈正老师作为第6完成人,我校作为第4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地球的皮肤——土壤资源保护系列科普作品”,拟经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名申报202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现将项目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5月20日至2025年5月26日,共7个自然日。
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以书面方式实名向我校科研生产力和创新办公室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提出异议的个人必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联系人:徐修然,联系电话:81889062
项目名称: 地球的皮肤——土壤资源保护系列科普作品
提名单位: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提名奖种: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科普类)
主要完成人: 杨顺华,张甘霖,朱永官,陈能场,龚子同,陈正,张楚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西交利物浦大学
土壤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也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我国土壤资源类型丰富,但禀赋差、退化较为严重,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面临极大压力;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科普工作长期缺位,已经成为制约全民土壤科技素质提升和土壤保护共识形成的瓶颈。自2008年以来,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 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项目团队在不断取得科研新进展的基础上,深耕科普创作领域,连续产出了《自然景观素描技法》(2013)、《寂静的土壤》(省科技进步奖,2018)、《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2019)等系列优质科普作品。
本申报作品包括《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2021)、《土壤的奥秘》(2023)、《鲜活的土壤》(2024)三册科普图书等系列科普作品,是团队十余年坚持原创土壤科普作品创作的最新成果。核心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的资深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科普启明星”、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家和科普演讲专家等,保证了作品的科学性、前沿性、通俗性,符合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趣味与理解水平。
作品围绕土壤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生命健康等热点议题展开,系统性、科普化解读了土壤及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作品奖(2024)、“中国好书”月榜(2024)、中国童书榜百佳童书奖(2024)等重要奖项,相关内容在《人民日报》、CCTV《开讲啦》、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科普中国、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推介,并在全国科普日江苏主会场、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图书馆等应用,推动了土壤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领域的技术进步,社会效益显著。主要创新如下:
西交利物浦大学
2025年5月20日
我校职工陈正老师作为第6完成人,我校作为第4完成单位完成的项目“地球的皮肤——土壤资源保护系列科普作品”,拟经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名申报202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现将项目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5月20日至2025年5月26日,共7个自然日。
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以书面方式实名向我校科研生产力和创新办公室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提出异议的个人必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联系人:徐修然,联系电话:81889062
公示内容如下:
项目名称: 地球的皮肤——土壤资源保护系列科普作品
提名单位: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提名奖种: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科普类)
主要完成人: 杨顺华,张甘霖,朱永官,陈能场,龚子同,陈正,张楚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西交利物浦大学
项目成果简介:
土壤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也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我国土壤资源类型丰富,但禀赋差、退化较为严重,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面临极大压力;我国土壤科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科普工作长期缺位,已经成为制约全民土壤科技素质提升和土壤保护共识形成的瓶颈。自2008年以来,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 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项目团队在不断取得科研新进展的基础上,深耕科普创作领域,连续产出了《自然景观素描技法》(2013)、《寂静的土壤》(省科技进步奖,2018)、《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2019)等系列优质科普作品。
本申报作品包括《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2021)、《土壤的奥秘》(2023)、《鲜活的土壤》(2024)三册科普图书等系列科普作品,是团队十余年坚持原创土壤科普作品创作的最新成果。核心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研究的资深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科普启明星”、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家和科普演讲专家等,保证了作品的科学性、前沿性、通俗性,符合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趣味与理解水平。
作品围绕土壤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生命健康等热点议题展开,系统性、科普化解读了土壤及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作品奖(2024)、“中国好书”月榜(2024)、中国童书榜百佳童书奖(2024)等重要奖项,相关内容在《人民日报》、CCTV《开讲啦》、央广中国乡村之声、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科普中国、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推介,并在全国科普日江苏主会场、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图书馆等应用,推动了土壤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领域的技术进步,社会效益显著。主要创新如下:
主要知识产权列表:
西交利物浦大学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