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学生群像:折腾并成长着

2016年03月14日

寒假的时间并不长,在许多人或回家或出行享受假期的时候,有一群同学却把时间花在查阅文献、街头访谈、实地踏勘、自学统计、撰写并翻译报告……经过了一学期各种课程报告、论文及考试,脑细胞还没烧够吗?积极投身到寒假社会实践中的同学们真是精力旺盛啊!

3月9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事务办公室主办的寒假社会实践项目颁奖典礼在中心楼G23W隆重举办,共有14支优秀的学生团队获得嘉奖。

从好奇出发到追求价值实现

“刚开始就是觉得能去实地调研挺好玩的,于是就找了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开干了。”建筑系大一学生陆怡哲说,她所在的团队关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建筑的主题,并在此次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

“老年建筑”这个调研主题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有一次路过一个养老社区的房产项目,因为家里也有爷爷奶奶,对老人的需求多少有些感知,看到那个项目的设计就觉得很有意思。后来经过大家商量就决定这个方向了。”

团队成员叶亦繁主要负责联系本地养老项目的实地访谈,他选取了3个层面的养老建筑,并向项目负责人了解了许多项目的资金及运营情况。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进行一个调研项目,“以前觉得就是去实地看一下,通过思考得出一个答案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知道了要通过实践和收集数据来进行深入研究,学会了很多调查研究的方法。”

同时,他们也感受到强烈的学以致用的动力,“越是对某一个问题深入下去,我们越是想要提出解决方案,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 团队成员蒋翌说。

实践是最生动的团队合作练兵场

来自土木工程系大一的崔佳琪是社会实践一等奖获奖团队的代表,她的团队由来自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商学院和土木工程系的柴凌霜、安奕丞等10人团组成。在寒假期间,家在外地的成员纷纷推迟了返乡时间,他们按计划分批实施了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调研并探索苏州地铁在市民出行和影响商业圈方面的作用》。

崔佳琪在颁奖典礼上作为代表做团队展示演说,操一口流利标准的英文,从容自如颇有一番风度。

然而遥想组团之初,她给大家展示了一张实践小组微信对话的截图:“你-们-大-家-都-什-么-时-候-有-时-间-?”每一个字占一行,特别的醒目。这就是10人团组建伊始遇到的当头棒——缺乏激情、没有凝聚力。崔佳琪说,“一开始大家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计划,成员间经常各持己见、争执不休。”

后来有人开始尝试提出解决思路——让占多数人的商科和建筑系同学能发挥专长,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把话题缩小至房地产和地铁,经过小组讨论最终选定了地铁。

在分工的环节,按照每个人发挥其最长项原则,各安其位,例如商科的同学就负责数据表格分析、建筑的同学就去实地踏勘、无法参与实地考察的同学就负责翻译。如此这般,每个人都能对团队有所贡献,每个人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后来配合的非常好,大家齐心,我们也受到老师们的鼓励,准备今年暑假将这个题目再深入下去。”

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体验研究的魅力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李韦萱所在的团队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标。他们要通过调研分析为提升西浦的知名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寒假期间,来自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的刘艺婷、肖浩如等团队6名成员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发放了1200份问卷,每一份都是调研员面对面进行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63份。李韦萱在团队展示中表示,对这个结果不甚满意,“数据量还是少,最初预计在2000份以上。”

“为了使数据更准确,我们使用了纸质问卷,而不是采用电子版问卷,原因在于确保每一份问卷都由被调查认真填写,并且方便组员解释题目中易混淆概念的选项。”

他们的调研围绕中学生、大学生、老师、家长四种人群对大学选择的看法展开,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以下相关数据:这四种人群在选择大学时(或者是建议自己的子女/学生选择大学时)考虑的因素,选择的标准及选择的顾虑,并根据结论和数据分析给出关于如何提升西交利物浦大学知名度的建议。

“最初进行这次调研是想要为学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学校。在很多人的认识中,一提到西浦,就想到‘土豪学校’,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在西浦学习的这一年,通过课题研究、不断阅读、参与模拟联合国等活动,我觉得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希望把我的改变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更了解西浦”,李韦萱讲述着他们的初衷。

为了更好的解读数据,他们查阅了许多文献,自学统计知识、钻研SPSS统计工具、学习和了解大数据,乐此不疲。

“最有意思的发现是,我在试图验证最初的假设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李韦萱说。

这个项目虽然告一段落,但团队成员并不完全满意,他们计划要在暑假前往更多省份并选取更大的样本量,继续他们的调研。

将激情与感性倾注于影像之中

“最佳民俗文化奖”是今年特设的一个奖项,“我们都被他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学生事务处负责该项目的老师向筠芃所说的是学生作品纪录片《鸡西的历史文化与发展》。

这位获奖者是来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一学生赵金石,他身兼导演、编剧、摄影、剪辑于一身。黑龙江省鸡西市是中国最北的城市之一,也是赵金石的家乡。他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展示鸡西的美丽,也希望向故乡的人们展现自己所在的这所国际化大学的蓬勃生机。

寒假期间正是这座城市最严寒的时期,赵金石在零下30多度的室外坚持拍摄,并且争取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得以获准拍摄鸡西市二战时期留下的地下栈道等一些很少对外公开的影像。

面对这么多有想法、有创意、有执行力的学生,负责组织和开展该项目的学生事务办公室的老师们忙碌并快乐着。

“老师对我们帮助很大,不仅在答辩的时候给我们很多建议还发了以前优秀的报告给我们参考”,陆怡哲说。

“特别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支持,不仅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还指导我们优化数据”,李韦萱说。

“老师们建议我可以尝试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系争取支持,正是这些建议我才能拍到之前很少公开的地方的影像!” 赵金石说。

此次颁奖典礼还为埃塞克海外支教项目和母校行活动优秀团队予以嘉奖。由招生办公室主办的母校行活动共有25个团队获得卓越表现奖、最佳成果制作奖。"母校行"以大一新生为主体,在他们进入西浦后的第一个寒假回到自己的高中母校与在校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求学经验和大学的感受等。

获奖项目的精美海报将于3月9-23日在中心楼G23W外长廊展出。

(记者:寇博 杜晴唯)

2016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