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清美,沉鱼出听——一场与苏州吟诵的美丽邂逅

2016年03月25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首韵律清美的苏州吟诵久久回荡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内,人们沉醉其中,细细品味着吴侬软语的魅力。为我们带来这首苏州吟诵的便是本场讲座的主讲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平。

3月23日,汪平教授受邀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吴侬软语的听觉盛宴,更在最后以美妙的苏州吟诵赢得满堂喝彩。汪教授是苏州人士,自幼受其父指导,精通苏州吟诵,现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吟诵)代表性继承人。

琴声玎玲,绕梁三日,一曲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民乐团带来的琵琶双人合奏《琵琶语》,以珠落玉盘的悠长曲调为我们拉开“开谈了”系列文化活动之“吴侬软语”的序幕。“吴侬软语”讲座是西浦博物馆“开谈了”系列文化活动的第六场,该系列云集文人墨客,儒士大家,展现苏州特色文化,旨在让西浦师生更加了解苏州本土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本次讲座中,汪平教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为人们道尽苏州话的古往今来。无论是吴语与苏州话深厚的历史渊源,或是苏州话语音的绵软酥嗲,还是苏州俗语的生动有趣,都向我们展现了苏州话厚重的文化底蕴,人们徜徉在吴侬软语的独特魅力中,回甘绵长。

当讲到“好是好的啦”、“倷阿晓得”这些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时,现场互动氛围十分浓烈,大家都主动跟着学舌;而“吊杀鬼拍粉,死要面子”、“买眼药走到石灰行”这些苏州俗语又让人们哭笑不得,同时感慨于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汪教授强调,如今社会变化发展很快,很多俗语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状况,但过去的语言比现在生动,好的文化瑰宝应该保留下来。

问答环节中,来自金融数学专业15级的汪希澄同学对当今吴语的渊源颇感好奇,汪教授表示,对于现今的吴语是否准确地反映中国古代文化、是否完全契合过去吴国的语音,学术界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只能说当今吴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古代遗留,这主要归因于古代文人都偏向用文言进行写作,并不能反映方言的真实面貌。还有的同学表现出了对学习苏州话的浓厚兴趣,并对苏州吟诵在当下的传承表示关心。

“吴侬软语”讲座在一首韵律清美、沉鱼出听的苏州吟诵《相思》中走入尾声。琴声,语声,莺莺燕燕,细腻入耳,敲打着江南的青砖碧瓦,仿佛在诉说苏州这座古城千年的故事。

在记者的采访中,汪教授指出吴侬软语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苏州文化底蕴,苏州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在文化承载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对于“开谈了”系列文化活动,汪教授评价道,这类活动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可以通过相关文化活动慢慢得到熏陶,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付诸实践,他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还是保有很乐观的态度。

(记者:徐敏)

2016年0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