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人物,荣誉西浦

2018年06月04日

西交利物浦大学有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荣誉广场”。

荣誉广场位于西浦南校区南北隧道的南入口,是西浦记录和表彰大学特殊贡献人的地方。

西浦也为每位杰出贡献人设计了专属铭牌,镶嵌在广场的铜制花坛上。花坛上的铭牌逐渐增多,如同这些贡献人在西浦历史上留下的一个个清晰的足迹,也代表着西浦自身的成长历程。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以及教职工们在西浦创造着历史,也为西浦的荣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和西浦的故事,是老教授和年轻大学共同成长的故事。”

郭镜明教授来自西浦数学科学系,自2007年加入西浦这个大家庭之后,今年已经是他在西浦任教的第十一个年头了。

“西浦在这十年的飞速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除了校区扩建、师生人数增加这些大家可以看见的改变之外,教职工的教学理念也因为西浦在发生着转变。”郭教授说。

在加入西浦之前,郭教授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高校数学课程的教学经验。但直到他来到西浦之后,他才意识到什么才是理想的高等教育。

“老师不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更需要去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我应该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身份,而不仅仅只是一名数学老师。”

郭教授提到他的数学课上曾经有三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英语系学生。为了激发他们对微积分的兴趣,郭教授经常在上课时讲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小故事。

他提到过谷歌搜索引擎判定搜索结果重要性的算法,而这不属于课程大纲的内容点燃了三个小姑娘的热情。随后她们勇敢地报名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以此为契机,三位同学爱上了数学,其中一位女生还转到了金融数学专业。这位女生在英国研究生毕业后,立即被伦敦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录用。

“正是西浦的教育方式改变了我的教学理念,也改变了学生的命运。”郭教授说。

“我和西浦的故事,就是一位‘老教授’和一所年轻大学的故事。我在对西浦有所贡献的同时,西浦也在改变着我,帮助我成长。”

“西浦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2006年9月4日,我永远记得这一天,这是我加入西浦的日子。”

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办公室基建团队的主管陈雷已经在西浦工作近十二年了。作为建校初就加入西浦的几位元老级员工之一,陈雷在这十二年期间见证了西浦的飞速成长。

陈雷回忆说,他在面试的时候,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尊重,所以他选择留在西浦。他的小组负责全校的校园网络,数据中心及基础的功能性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校园日常弱电改造和维护、新楼群的弱电智能化建设等。

“我是看着西浦从一栋楼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每一栋楼都有我们的汗水,所以对我而言西浦就像我自己的孩子。”

陈雷说,西浦对于他而言有母校一般的感觉,也正是这样一份情感寄托,支持着他和他的整个团队这么多年一直留在西浦。

“选择西浦,是我做过的最棒的几个选择之一。”

西浦2009级校友吕骋,现任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被评为2018年度荣誉校友之一。借着回学校参加授予仪式的机会,他再一次回到母校,也很惊喜地看到西浦这些年的巨大变化。

“现在的校园有我们当年五倍那么大,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们。”吕骋笑着说,“我都想再回学校读书了。”

2009年的西浦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吕骋毅然把西浦作为自己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唯一所学校。在进入西浦之后,吕骋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向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介绍西浦。

“如果你问我,优秀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答案很简单,‘西交利物浦大学’。”吕骋说。这里有着一流的设施设备、丰富的学术资源、还有自由开放的环境。这种环境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在专业、科研、社团,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兴趣。

对于吕骋来说,西浦为他提供了相对自由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有机会去探索各种可能性。也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兴趣爱好,并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事业。

“人生是由各种选择构成的。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选择西浦是我做过的最棒的几个选择之一。”

“以后有时间我也一定会常回来看看,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奋斗的初心。”

“这是一所非常有活力的学校,我们很有一种拓荒者的感觉。”

大四应用数学专业的汪垲赋同学是西浦数学系历史上第一个在应用数学方向获得美国常青藤大学全奖博士录取的本科生,即将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博士。

虽然英国是西浦毕业生的第一大留学目的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北美大陆。

在那里,西交利物浦大学还是一个鲜有耳闻的名字,但是,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带着西浦的名字连同西浦的印记,漂洋过海,在新的领地征战,再次证明自己,于大洋彼岸一步步建立这所年轻大学的声誉。

汪垲赋在大二时与同学一起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作为唯一有数学背景的成员,他肩负起数学建模的重任。在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汪垲赋发觉课堂知识很有限,大量的空白需要通过自学来快速补足。

他看了很多生物方面的论文,经常跟生物系的队友一起研讨,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刺激对方产生创造性的点子。知识不够用的地方他就通过搜索确定需要学的内容,然后自学。

“学一些新东西,接着应用到具体问题上,再创造一些新东西。这是很大的乐趣。”

“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讨论有助于把专业间的空白填补上,会比一个人更加有创造力。”

汪垲赋所在的团队最终获得了银奖,这段经历对他深远的影响在于他从一个跨学科的角度切入领略到应用数学的魅力,他在此后的科研经历中又强化了这一点,最后在申研方向上也选择了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这一跨领域的方向。

“我们是一所非常有活力的学校,未来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我们不是单纯地跟随着前人的路去走,我们会自主地去追求和探寻一些新的东西。”

“我们很有一种拓荒者的感觉,感觉自己在不断向未知的地带推进我们的边界,那是一种探索和创造。”

(记者:胡秋辰 寇博 刘颖舟 摄影:杜媛媛 王皓晨)

2018年06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