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学者研究证明次生林物种多样性

2019年09月12日

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摄取的食物,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西交利物浦大学邹怡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次生林和人工林中物种多样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于近期在学术期刊《多样性与分布》(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中发表。

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长期保护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一些关键生物体的物种多样性可以与其在原始森林中的多样性比肩。西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的邹怡博士表示,这项研究辟除了“人工林和次生林都只是没有生态价值的‘绿色荒漠’”的断言。

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林和采伐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由于原生物种的衰减、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功能减弱,被形容为“绿色荒漠”。

“近年来,一直有人提出批判,认为人工林和次生林缺乏生物多样性,无法改善乱砍滥伐造成的环境问题。”邹博士说,“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大型研究来评估中国的情况。”

该研究以中国东北地区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为样本,分别评估了人工林、次生林和原始森林中步行虫与维管植物的多样性。

研究发现,在上述三种森林中,步行虫多样性和维管植物丰富度并无显著差异。其中,次生林内大型甲虫占比最高,说明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十分复杂。

研究明确指出,次生林和人工林这样的“新”森林同样可以并且已经在为多种生物提供庇护,这对森林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受到保护的人工林和次生林能大大提高全球森林覆盖率,并且有助于增加人类生存所需的森林碳储量。

“虽然再生林与原始森林之间依旧有差距,但是它们对于恢复生物多样性是有很大帮助的。” 邹博士表示,“在当前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下,这一研究成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它说明人类有能力应对地球所面临的挑战。”

邹博士补充说,这一研究也为中国制定森林保护政策和造林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20世纪,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曾遭到重创。因此,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造林项目,以减少乱砍滥伐引发的环境灾害,如洪灾、沙尘暴等。”

“这些造林项目旨在发展、保护人工林和次生林,同时加强对原始森林的保护。得益于政府严格的政策,中国是目前全世界拥有最多再生林和人工林的国家。” 邹博士说。

研究表明,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原始森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才能有效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本次发表论文的题目为《植物和步行虫(鞘翅目;步行虫科)的大规模α多样性表明中国恢复温带森林景观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Large-scale α‐diversity patterns in plants and ground beetles (Coleoptera: Carabidae) indicate a hig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value of China's restored temperate forest landscapes)。该研究耗时13年,研究人员来自众多学术机构,包括伦敦大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等。

(记者:Rosanna Galvin 翻译:韩香音 编辑:杨思敏 胡秋辰 摄影:何林芷)

2019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