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当刘芳老师得知她带领的学生团队在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时是很开心的。
“这次比赛,我们共获得了3个省级一等奖,3个省级二等奖以及6个省级三等奖。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数字媒体艺术类专门的比赛,一次性获得那么多奖项,学生和我都是非常高兴的。尤其是国家级的奖项。”刘芳说。
刘芳是2019年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她主要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这不是刘芳第一次带领学生团队获得比赛奖项了。今年,她还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荣获了第13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苏赛区,娃哈哈-视频广告创意类的优秀奖。在校内方面,她带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团队《山之间》项目荣获了第四届西浦学生研究导向型学习大赛一等奖。
谈到带领学生参赛的契机,刘芳表示早在她在就读艺术专业以及国外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有丰富的参赛和带队经验。
“因为我们是设计类专业,总是需要通过参加比赛得到一些认可,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创作。”她说。
刘芳表示,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不了解自己的水平在业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参加比赛,我觉得是最好的一个方式。”刘芳说,“学生们可以学到一些课堂上没有的知识,通过交流和互动,知道哪里需要提升。如果获奖了,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认可,学生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这样的比赛经历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仅仅是有成绩,还有获得行业认可的作品,就会更有优势。”刘芳说。
刘芳在每次参赛前都会对比赛进行详细的研究和了解。
“当时我上网深入了解了一下这个比赛,发现我们已经是第9届了。我会把前8届的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先自己看一遍,了解这些获奖作品在什么水平,而我们的学生在什么水平,从而对比一下怎么去指导他们。”她说。
在报名参赛后,刘芳会花很长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去学习和对作品进行打磨,来来回回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包括前期的创意,到故事的情节的发展,到成品,到最后的剪辑、声音和效果。每一步都要做到尽善尽美。甚至比赛的一些要求,我也会先仔细的学习,再传达给学生,避免作品中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参赛对老师来说工作量非常大,也是很挑战的一件事。但其实作为老师,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刘芳说。
刘芳老师还表示参赛获奖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比赛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作品,知道什么设计是好的,了解现在设计流行的趋势是什么。
“很多学生其实手里已经有完成的作品了,但是想要提报作为参赛作品,他们还需要再优化、再提高。这就是在课外需要他们再花时间精力的东西。这和课堂学习很不一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如说大广赛是商业性广告,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赛了解现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的设计和创意。”刘芳说
刘芳在和学生磨合的时候,往往遇到学生的瓶颈期,甚至还要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当学生遇到瓶颈期的时候,不要再迫使他们,要正面疏导他们,给他们一个方向,我认为这个是老师最主要的一个作用。心理学对老师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学科,我面对学生时多以鼓励为主。”刘芳说。
除了带领学生团队参加比赛之外,刘芳老师还在上一学年指导了影视艺术学院首届数字媒体艺术展。展览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三学生团队创作呈现,他们创作了4组沉浸式数字投影映射项目,分别为“Mountain Crossing 山之间”、“Fan Kind 善风者”、“Lonesome City寂寞之城”、“Light Bulb World—Same Old Story 灯泡的世界—古老的故事”。 展览吸引了影视艺术学院、文化科技学院以及其他院系、部门的近200多名师生前来参观。
今年暑假,刘芳老师还指导了暑期本科生研究项目 (SURF)——“循环终焉”。项目团队包含了来自影视艺术学院和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生,进行跨专业、研究导向型的科研项目。研究项目关于二维游戏的显性和隐性界面的分析。
《山之间》团队及作品,上图左一为刘芳老师
刘芳老师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们互相建立起一种信任。
“一开始有些学生并不知道老师的意图和参加这些项目的重要性。但是经过互相的磨合和沟通,我和学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比如我会根据学生的水平或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变化。当学生通过参加各类项目获得了收获和认可,也会对老师的指导产生信任,学的更加认真,提高也更快。”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也很高兴能够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我也会带领学生参加更多的教学活动来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成长。”刘芳说。
(记者:李雯祯 图片提供:刘芳)
2021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