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苏州战“疫”中的西浦志愿者

2022年02月22日

苏州抗疫,全民齐心,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也穿上防护服,走在抗疫第一线。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生方欣说:“‘志愿者’这个称呼在我心里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定义,变得更加生动,寒冷的苏州也跟着变得温暖起来。”

寒风中的逆行者

2月14日,看到志愿者招募的消息后,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学生杨昊芫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这是一项大家共同努力的事业,我想要参与进去为家乡做贡献。”

两天后,杨昊芫来到社区核酸检测点报到,主要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对居民进行苏康码预检。他穿上防护服,戴上面罩,这是他第一次这样 “全副武装”:“天气很冷,感觉很闷。”

(左二为杨昊芫)

从晚上6点一直到深夜12点,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夜晚,积压在长队后的居民情绪开始有一些起伏,人群中出现争吵和抱怨声。杨昊芫从头走到尾不停提醒:“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请大家保持距离,不要扎堆!”虽然手脚冻得冰凉,还是坚持陪排队的居民聊天、舒缓他们的情绪,不厌其烦地确保人群的安全间隔,“我们就像游戏里的NPC,重复机械地来回做这一件事。”

“一线的工作非常辛苦,穿上防护服,想要喝口水都成了奢望。但大家都很积极,从没有人抱怨。”杨昊芫说。

同样成为志愿者的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生方欣也深有体会:“疫情突发,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和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做出周全的工作安排和调度,压力和辛苦可想而知。”

志愿者每天上岗时间不同,往往都是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前一晚的临时通知进行安排。“为了及时看到消息,我把相关微信群都列为了特别提示,生怕错过任何一条通知。”这几天,方欣的手机几乎时刻不停地响起,“原来我是个手机常年静音的人。”

战疫中的温情

抗疫不仅是“核酸检测”、“绿码查询”这些冷冰冰的名词,一线工作中更多的是情绪的交流与支撑。

杨昊芫还记得队伍中那些不知所措的老人:“他们的手机上没有支付宝也没有微信,我们只能手把手帮他们下载、教他们进行人脸认证。”每一天,同样的操作都在不停重复。

“虽然枯燥,心里却是暖的。”杨昊芫说,“有的老人家嗓门很大,脱下口罩大声说谢谢,虽然还是要负责任地教育他们戴好口罩,但心里是感动的。”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居民最初的焦虑心态渐趋平和。在方欣所在的社区,居民们纷纷送来了御寒的电暖油汀和毛毯,“这是大家互相理解的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大家一条心一起努力。”

方欣的工作时间几乎都排在早上,最晚六点半,她就已经赶赴现场。二月的苏州正是春寒料峭,在露天执勤的方欣冻得直打哆嗦,队伍里的一位志愿者看到后,赶紧往她背上贴了两片暖宝宝。“在群里,大家总是互相提醒注意保暖,‘多穿两件’、‘厚底鞋才能保暖’,这些简短的问候都让我觉得志愿者们是个大家庭。”

(左一为方欣)

“从前在报道中看到志愿者,总是他们为疫情努力奋斗的样子。这次加入这个群体,大家白天互相关照,晚上群内联络,让我感受到了更有人情味、更生活化的志愿者。”方欣说。

志愿者的群像是“希望”

“从没有人抱怨”与“团结一心”是杨昊芫与方欣提及最多的词。杨昊芫说,“志愿者群里有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有学校的教师、企业的员工,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学生,在这里,所有人联合在一起,完全自愿自发地在抗击疫情中发光发热。”

在方欣看来,只要心存善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人帮助、传播善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我的一位志愿者同行曾经是轻度自闭症患者,从小被很多志愿者照料长大,如今这个17岁的大男孩也成为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用行动来感恩生命里伸向自己的每一双援手。”

“我还记得这个男孩经常给小朋友画画,画着蓝天和海鸥。如果给志愿者刻画群像,我会用蓝色,仿佛是阳光铺满天空,充满了温暖与希望。”方欣说。

(记者:姜影 编辑:石露芸 图片提供:杨昊芫 方欣)

2022年0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