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6日
近日,一篇发表在《动物生态学杂志》的论文指出,大规模灭杀小型穴居哺乳动物正在对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的控制策略,帮助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治理生态系统。
(图为夏天的青藏高原)
这些小型穴居哺乳动物包括高原鼠兔(一种居住在山中的食草动物)和鼢鼠(一种小型啮齿动物),二者都属于关键物种,因其对环境的改造和重大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论文作者表示,灭绝该类动物的计划缺乏研究支撑,没有考虑到灭杀带来的全面影响。
(图为鼠兔,与兔类同属一目)
论文通讯作者、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Johannes Knops教授表示:“每年大规模灭杀这类动物并不明智。”
Knops教授与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李文金博士提出,可以使用一种基于自然的控制策略,取代当前的灭杀计划。“我们的研究表明,使用天敌或其他生态因素来管控穴居哺乳动物种群,能促进更可持续、更有效的草原治理。”
该项研究对于全球的草原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小型穴居哺乳动物在草原地区十分常见,它们的消失将会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
维持平衡
青藏高原的草原地区对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印度河、恒河等亚洲主要河流水源的水质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草原退化同时也会增加洪水的发生几率。
永久消灭高原鼠兔和鼢鼠的措施是基于如下假设:小型穴居哺乳动物以植物枝叶为食,破坏草原,导致水土流失,还和畜牧牲畜竞争食物。本项新研究探讨了这一策略的不合理性及后果,并揭示了小型穴居哺乳动物可以帮助防止草地退化的事实。
Knops教授说:“草原上有许多种植物,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吃同一种。所以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到食物链的整体性,而不是灭杀所有的小型哺乳动物。”
研究人员还表示,穴居动物能促进种子传播,通过食用高茎草提升光照利用率,从而帮助丰富植物多样性。它们的洞穴还为其他物种提供了避难所和栖息场所,并有助于减少地表水径流和水土流失。
(图为草原小型穴居哺乳动物的生态功能:箭头标明小型穴居哺乳动物对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的积极影响)
研究人员建议,由于小型穴居哺乳动物在草原治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需要重新审视大规模灭杀策略。消灭这类动物会破坏生态系统进程,降低生物多样性。
研究还表明,目前用于毒杀小型穴居哺乳动物的方法存在一些被忽视的不利影响。
附加损害
在论文中,研究人员探讨了使用高成本、劳动密集型的毒杀方法消灭草原小型哺乳动物的意料之外的后果,包括使目标物种对毒药产生抗药性,以及对非目标物种的潜在危害。
此外,这一手段还会降低高原鼠兔和鼢鼠的天敌数量,造成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加剧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
Knops教授解释说:“一定要考虑到小型穴居哺乳动物数量下降带来的连锁反应。如果这类动物变少了,它们的天敌赤狐、艾鼬、大鵟、棕熊、香鼬的食物数量就会减少。
“大型哺乳动物会开始寻找替代食物来源,越来越多地捕食家畜,造成更多人和野生动物间的冲突,而大型哺乳动物自身的数量也会下降。
“所以,这一灭杀手段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因为当鼠兔和鼢鼠的天敌数量减少,穴居哺乳动物种群会迅速扩大。
“要想应对这样的消极影响,就需要更多人为控制,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对非目标物种和环境也有消极影响。”
重新研究治理手段
同时,研究人员也建议,不应完全放弃控制穴居哺乳动物数量的目标,而是可以通过基于自然的控制手段对其进行调节,利用好天敌和其他环境因素,如穴居哺乳动物偏好的植物种类和植被高度等。
论文提供了一系列建议措施,如为猛禽提供筑巢空间、减少草原上的过度放牧等。这就使得草可以持续生长,从而把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维持在可控水平,因为它们更喜欢较矮的植被。
(图为研究小组在青藏高原做实验)
论文作者认为,从长期草原治理的角度来看,相比过度依靠人为干预和毒杀的传统手段,这一方法更为有效、可持续。
Knops教授说:“利用天敌和生态因素,将穴居哺乳动物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稳定、低密度的水平,能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和野生动物间的冲突。”
该项研究为草原小型穴居哺乳动物的生态重要性,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和生产力的积极影响提供了有力见解。该方案还需要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并在各种不同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测试其有效性。
(图为牦牛放牧归来,等待挤奶)
点击此处阅读论文《通过基于自然的小型穴居哺乳动物控制策略保护草原可持续性》。
(记者:王璐谣 Catherine Diamond 翻译:韩香音 编辑:石露芸
图片提供:Johannes Knops教授 李文金博士 KA Zhuo Cai Rang)
2023年06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