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故事|985本科,跨专业考研失利,教培从业两年…在西浦重新找回人生掌控感

2024年03月28日

年轻,变化与迷茫

2021年,彼时还是一所985大学大四学生的李晟恺遭遇考研落榜。毕业后,他进入教培行业,相比起进入大厂的同学卷生卷死,他对自己生活的高性价还算满意。

2022年,双减政策落地,李晟恺的工作受到直接影响。他又重新考虑起读研,“做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李晟恺高考的第一志愿是计算机,但很可惜当时未能如愿。在大学学习材料专业期间,他选修了计算材料学的课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当时将考研的目标也设定为计算机专业。

2023年,考研成绩不理想,李晟恺着手申研。他在西浦的研招资料中发现了当年新开设的数据科学硕士专业。

“计算机专业的申请竞争太激烈,西浦的数据科学专业是数学和计算机的交叉专业,综合其对本科背景的要求、学费、生活成本、以及苏州的地域因素,我毫不犹豫地就递交了这个专业的申请。” 他回忆说。

相较申请专业时的坚定,李晟恺坦言,“那时候,对自己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仍然比较迷茫。”

适应新环境 再发现内心的热爱

第一学期,相比本科就学数学专业的同学,跨了专业的李晟恺要应对的挑战主要有两重:一,要跟上老师全英文教学的节奏;二、要恶补数学专业的基础课。

从职场重返校园的李晟恺,一边学习一边还利用周末时间做教辅。那时的他,倾向于读完研去就业。

第二学期,李晟恺有4门专业课,难度进阶,但他已经度过了痛苦的过渡期,开始享受那种攻克难题之后的成就感。

“上学期我周末还在教小学奥数,在教孩子的过程当中,我突然就回想起了我对数学的热爱。” 他讲这话的时候,平和又真诚,与一个24岁大人的形象有点反差萌。

李晟恺是北京人,去年秋冬,几乎每个周末,他在苏州前往北京的高铁上备完课,再给一直跟着他的小学生上奥数课。在一趟趟旅途中,在一个个他作为老师的课堂上 ,他重温那些最基本的数学原理,他回想起在上大学前,数学一直是自己的优势学科,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都是数学课代表。

“我其实是挺喜欢也挺擅长数学的啊。”当他的主观认知发生变化之后,行为和感受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数学课上,感觉去解那些方程会有一种动力。虽然这个方程看着很难、很‘恶心’,但是解出来之后那个成就感就回来了!

“这学期‘统计学习及Python应用’和‘高级统计学理论’这两门课基本跟斯坦福大学的在线课程是同步,另外两门课安排也很合理,总体上学习难度上来了,但是我会主动去预习复习;上课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立刻就问ChatGPT,迅速搞懂,马上跟上老师的讲解。课下遇到问题,就直接发邮件请教老师。

“这学期的几位专业课老师讲得都特别好。比如,孙向前老师带着我们推导公式推导地很细致,这个推导过程给我提供了很多思路,之后我也可以用类似的思路去推导其他公式,进行更深入地学习。”

因为要投入更多精力在专业课学习和科研上,这学期他果断舍弃了周末的副业。

这学期开始不久,李晟恺深思熟虑,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申请海外的博士项目。

未来的路逐渐清晰 重拾人生的掌控感

工作之后再读研,让李晟恺有了很强的规划意识和动机。他一直与高中和大学的好友就接下来的人生规划进行相互探讨。

他的一位高中挚友,目前在一所知名985高校读研,在学术领域已小有成果。这位好友的经验和建议对李晟恺帮助很大。

“他帮我一起分析读博和工作的利弊,其实很多老师也有讲,如果你很喜欢学术,你可以去读博;如果你不喜欢,只是为了个文凭,那就不要读了,因为你在工作中也能学习、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

“我发现我喜欢数学。计算机里的算法、人工智能这些都跟数学密切相关。有了这个基础,我决定要继续读博。”

李晟恺细数着他的计划,这学期需要把去工作还是去读博定下来,如果要工作,这学期就要去找实习;如果要读博,这学期就要争取发表一篇科研论文。

目标明确后,李晟恺立即着手寻找适合的科研机会。他先参加和细读了西浦-集萃学院的双选项目。虽然没有遇到合适的,但在同一个双选系统中,他在校外导师提供的导师信息中,发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建刚博士——陈老师是数字医疗方面的专家,研究团队含AI算法方向和穿戴式柔性设备方向。

李晟恺本科期间有参与柔性设备的项目经验,这个项目正好结合了材料学和数据科学,正好也符合他目前的兴趣方向。西浦的校外导师项目也采用导师与学生互选的机制。除了导师的研究方向、课题项目,陈老师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李晟恺说:“陈老师要求学生能保障时间投入,参与至少为期一年的课题,他是希望学生要出成果的。这点跟我的期望也十分契合。”

李晟恺如愿通过了陈建刚博士的筛选。目前,他定期参加陈老师博士生组织的文献阅读小组,提升科研素养和眼界。“我也跟陈老师交流过我想要深造的想法和计划,他目前也在帮我找合适的科研项目。”

采访结束后,李晟恺要去见数据科学专业的负责人白龙博士,他也想从白老师那里获得一些建议和支持。

本科毕业之后的这两年,李晟恺发觉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主观能动性不一样了。

“我记得很清楚,高中的时候,老师天天说你怎么不问问题啊,有什么问题你赶紧问啊……” 李晟恺回忆说,“那时候,我不明白的我也不问,我自己想办法,最后基本都能弄明白。”

初高中,这个方法行得通。本科开始的时候,他也用这个办法。但随着年级升高,包括后来遇到一些问题,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说实话,那时候材料专业没学明白,也想不清楚自己要干啥。迷茫了,有问题了,我自己憋着,去网上搜一搜,搜不到拉倒。”

李晟恺说,那时候就憋着,直到吃到苦头了,才主动去求变。

“想想憋着的时候,心里有各种顾虑,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不会。”他说,“现在知道了,有事还是得问,得主动寻求其他人的建议和帮助。你自己憋着的话,永远是憋不出东西来的。”

在西浦就读的这大半年里,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这种国际化的大学里,特别强调和锻炼自主能力。

“这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也没人给你托底,她让你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看到更多选择、提供给你丰富的资源,但最关键的是,你得有主动性。”

西交利物浦大学将于4月20日举办硕士研究生校园开放日活动,详情请点击这里

(记者:寇博 刘沁茹  摄影:赵宸绪)

2024年0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