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科研之旅|理学院SURF项目团队双获殊荣!

2024年10月31日

近期,西交利物浦大学2024年暑期本科生研究项目(SURF)成果展示活动落下帷幕。其中,西浦理学院生物科学系的朱永涛博士和健康与环境科学系的李耀琪博士带领的团队分别荣获了一等奖和三等奖,展现了本科生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潜力。

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院长John Moraros教授表示:“这些重要奖项展示了我们本科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高质量科学研究的优秀潜力。理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致力于支持学生的求知探索,推动科学发现,并培养未来的学者和领导者。”

左为江玉坤 中为荀玉莹

学校SURF项目颁奖典礼合影

右2为潘晓晔, 右3为陈柯桦, 右4为包宇轩

此次获奖的团队项目主要研究怎样的内容?参加SURF对他们来讲收获了什么?让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和老师的分享。

一等奖项目:拟杆菌生物合成簇基因调控工具的开发

朱永涛博士指导的团队致力于开发拟杆菌基因操作工具,用于精确调控两种环境细菌(黄杆菌和噬几丁质菌)的生物合成途径。

“许多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依靠抗生素,而抗生素的效果正在减弱,且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这项研究为我们发现和利用某些细菌产生的新型抗菌化合物打开了一扇门,这些化合物不同于传统抗生素药物,不易引发耐药性,且在杀灭病原体方面有更广泛的应用潜力。”朱永涛博士说。

从左到右依次是:朱永涛博士,王悦同,钱峻琦,江玉坤,

荀玉莹(团队其他两名成员纪蓬博、魏子博未在图片中)

团队的研究发现,两种环境细菌能够产生抗菌药物,有效抑制或杀死一些动物病原体微生物。并且该SURF项目在这两种细菌中成功建立了调控相关基因簇表达的遗传操作工具。朱博士表示,这项研究为未来深入探讨这些细菌产生的抗菌药物,并最终将其应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奠定了基础。

团队成员之一、药学专业的荀玉莹介绍说“拟杆菌中存在许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簇,但由于缺乏精准的基因编辑工具,这些功能尚未被充分利用。我们的研究目的之一旨在针对两种拟杆菌构建一个能够精准调控基因增删的基因编辑系统。”

通过参与SURF项目中,玉莹表示自己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许多:“一方面,我有幸结识了优秀的导师和伙伴,大家齐心协力的过程让我觉得比实际的科研成果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从学术角度看,我把之前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逐步理解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种经历非常珍贵。”

生物科学专业大一的江玉坤分享了她的个人收获,“在参加SURF项目之前,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从未进入过生物实验室,也没有进行过生物实验的经验。是SURF项目为我这个实验室新手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使我对实验操作和科研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此外,我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兴趣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论文的整体结构,阅读文献也不再让我感到困难和畏惧。”

三等奖项目:有机稻田杂草防控:生态学洞见与可持续实践

李耀琪博士的团队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田间试验机会,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水稻的生长周期和稻草生长动态,并探索优化杂草防控的方法。研究团队专注于农田生态系统中高效的杂草管理策略,并在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的水稻田里设计了双因素区组实验,通过野外采样和测量,研究不同除草强度与时机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农田是人为的半自然系统,高人力投入又具有较低的物种多样性。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和调研水稻和杂草的功能性状,我们旨在评估有机稻田人工除草的关键节点和阈值,辨别优势杂草及其危害等级,在减少产量损失、控制人力成本的同时促进农田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李耀琪博士说。

理学院海报汇展后SURF学生的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马滟辰,包宇轩,周钰芊,陈柯桦和潘晓晔

团队队长、环境科学大四的周钰芊表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需要和周围的杂草竞争阳光,水分和营养。虽然杂草会影响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能为农田生态系统带来生态效益,例如提高生物多样性。因此一个合适的杂草管理策略有助于平衡作物产量,除草成本和生态效益。

据了解,团队在今年6至8月间进行了田间实验,测量了水稻在不同除草处理下的生长数据,并收集了苏州常见杂草的信息用于制作杂草图鉴,构建了杂草和水稻的性状数据库。团队成员们表示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为农民提供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种植策略。

布置稻田试验样方后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是:丁祎璇,潘晓晔,包宇轩,周钰芊和陈柯桦

团队成员之一、同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二的包宇轩和马滟辰分别在SURF项目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心得,包宇轩表示:“通过参与项目,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水稻和杂草竞争的知识,也体验到野外实验的严谨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SURF项目让我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新的乐趣。尤其是这种自由探索的感觉,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需要学习的方向”,马滟辰补充说。

通过参与SURF项目,学生们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探索科研的奥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科研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翻译:王璐谣

新媒体:王璐谣

照片及素材:朱永涛博士、李耀琪博士

审稿:John Moraros教授、朱永涛博士、李耀琪博士

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