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2024年12月16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南校区慧吧举办了首场灵境沙龙,汇聚了一群思想活跃的西浦师生,共同探讨教育、创新和全球合作中的热点议题。本次活动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和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院长刘谦教授联合主持,深度聚焦教育改革、跨学科合作、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创新、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等核心议题。
教育改革:重塑21世纪高等教育
技术进步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建立在古老原则上的高等教育体系已不再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一位与会者强调:“我们依赖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难道不应该重新考虑其结构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吗?”这凸显了改革的紧迫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技能培养”,特别是培养创新、跨学科和软技能。与会者强调,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情绪智力(EI)被认为是学生管理人际关系和在复杂世界中成功的关键。
主持人提出,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对于教育体系的转型至关重要。教育的成功不应仅以证书或学位来衡量,而应以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标准。西浦致力于构建一个兴趣驱动、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涵盖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应用型大学教育等,提供终身学习、全人教育和创新解决方案。
跨学科合作:打破创新壁垒
会议中,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与会者一致认为,解决现代复杂问题需要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鸿沟。一位与会者指出:“跨学科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知识创新的关键。”
然而,跨学科合作在学术界面临挑战,传统评估体系往往更倾向于专业化而非跨学科工作。一位研究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经常被问到,‘你属于哪个领域?’这种身份认同的挑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与会者呼吁对学术评估采取更开放的态度,并重新思考知识分类的方式。他们认为,教育的未来不应仅仅关注学科的结合,而应创建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生态系统,支持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跨领域学习的机会,培养创新和全球视角,这对社会发展和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角色:变革性力量
人工智能是灵境沙龙的另一个核心议题,与会者指出其在教育中的日益增长的作用。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学生与教育内容的互动方式,从个性化学习到自动化评估。一位与会者表示:“人工智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并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
主持人强调,人工智能不应仅被视为提高效率的工具,而应被视为通过融合人类和机器智能来转变教育的变革力量。结合两者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先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另一轮讨论强调了元宇宙在教育中的潜力,认为沉浸式虚拟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方式来参与内容。通过结合虚拟和现实世界的经验,元宇宙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地理界限合作,增强全球学习体验。
创新与实践:超越理论
本次沙龙的一个关键议题是通过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动手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机会。一位与会者强调:“学生必须参与动手项目,以获得实际的问题解决经验。”
主持人建议,高等教育必须从知识驱动模式转变为问题驱动模式。通过整合行业、教育、研究和政府,大学可以创建创新生态系统,让学生合作解决现实世界的挑战。这种方法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促进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方向。
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挑战与机遇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使这种动态变得复杂。探讨了合资大学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国际视角,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帮助他们为未来的全球挑战做好准备。
一位来自人文社科学院的学生谈到了他们在着手准备的第五届中美学生会议。该活动旨在通过直接参与促进两国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学生解释说,这样的国际交流提供了对文化差异的洞察,并为未来的合作创造了宝贵的人际网络。
主持人总结说,教育的未来在于创建一个由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技术支持的个性化、终身学习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将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平台,促进国际合作,为全球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灵境沙龙:探索、好奇、自由与想象
随着会议的结束,参与者讨论了灵境沙龙的英文名称。在考虑了几个建议后,参与者决定保留原始的中文名称“灵境”,以保持与其中文名称和含义“灵境”——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的广阔新领域,一个自由表达和无限想象的空间——灵感的源泉。
西交利物浦大学灵境沙龙的首场会议展现了跨学科对话的活力,参与者对面对面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给予了积极反馈。灵境沙龙每学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校园和太仓校园各举办一次,旨在激发批判性思维、协作探索和创造性对话,汇聚西浦师生的智慧,共同塑造学校的未来教育蓝图。
(供稿:祝菲菲 编辑:李雯祯 照片提供:祝菲菲)
2024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