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开幕式以一场引人深思的主题演讲和主旨发言拉开帷幕,分别由国际商学院陈阳博士和清华大学刘涛雄教授主持。随后,西浦国际商学院教学副院长Nimesh Salike教授与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Donald Lien教授发表欢迎致辞,为当天的讨论定下基调。最后,西浦国际商学院何学中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并深入探讨了经济不确定性与社会福利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
为纪念此次大会首次在清华大学以外的场地举办,西浦国际商学院特别赞助了一场名为“结构转型与金融可持续性研讨会”主题研讨会。西浦国际商学院江波博士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六位中国青年学者,分别是复旦大学的Zhiguo Xiao、济南大学的Bozhen Liu、浙江大学的Zhitao Zhu、济南大学的Bin Wang、河南理工大学的Xiaoqi Zhang、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Hang Zhou,围绕这一主题展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政策、治理与全球经济互动
上午的第一场分会1.1聚焦”政策、治理与经济转型”,探讨了政府政策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发言内容包括Nimesh Salike教授对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出口的影响及其与汇率关系的研究,和Shao-Zhi Li教授对中国地方领导职业激励及其对创业进入影响的分析。每篇论文都获得了知名学者的深刻点评,引发了关于政策有效性和区域经济差异的热烈讨论。
与该分会场同时进行的是分会1.2,探讨“全球关联与经济溢出效应”。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经济问题的研究,包括Zehao Wang对因环境政策不协调导致的生产泄漏问题的调查,以及Bing Lu对中国企业汇率变动与生产率的研究。一个关键结论是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国内经济有重大影响,新的证据表明危机和政策冲击通过全球网络传播,进而影响中国的经济表现。
应对气候变化与人工智能的作用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分会场2.1将焦点转向“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学者如Haidong Fang和Ziyi Chen深入探讨了环境风险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企业创新。研究报告强调了气候相关事件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特别是这些事件如何影响脆弱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与长期经济稳定。
与此同时,分会场2.2聚焦于“人工智能、数据与机器学习”,讨论了这些技术如何在中国未来经济中发挥变革性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学者如Sirui Chen和Yitian Zhang探讨了了这些技术如何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并重塑数字经济。该分会强调了数据市场化和人工智能在释放新经济机遇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数字监控和数据隐私风险的关注。
疫情应对与文化影响
下午的分会场聚焦全球危机的后续影响,分会场3.1深入探讨了“疫情应对与管理”。研究人员讨论了各国在疫情管理方面的不同成效,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及其自上而下的行政应对措施。Andong Yan的发言深入分析了中国的疫情应对如何受到政府架构的影响,而Jaimie Wei-hung Lien的研究则探讨了中美两国新冠疫情政策对社会经济福祉的影响。该分会提出了关于全球卫生危机期间政治制度与公共卫生成果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
分会3.2则探讨了文化、制度与政治对经济成果的影响。Jin Huang关于地缘政治风险与企业创新的论文,引发了关于全球紧张局势如何影响中国企业部门的讨论;Han Xu关于供应链管理中文化影响的研究,强调了在制定商业战略时理解当地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该分会展示了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技术、排放与不平等
当天的最后一场分会4.1,聚焦了“排放市场与资产定价”这一关键交叉领域。鉴于中国致力于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像Qiyu Wang和Shimeng Shi等学者展示了关于碳定价机制及其对经济稳定影响的研究。该分会对排放市场的演变,以及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挑战,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与此同时,分会4.2则聚焦于“技术、增长与不平等”问题,探讨技术进步和金融包容性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不平等。Tianhua Zou和Miao He关于金融包容性和宽带互联网接入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发言,展示了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性质——既为经济增长提供机会,同时也加剧了某些领域的不平等。
总结
第十一届中国经济会议议程程紧凑,预计将继续围绕中国经济的未来展开重要讨论。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从业者将更深入探讨环境政策、技术创新与全球经济联系的复杂动态,同时寻求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应对21世纪社会经济挑战的方法。
对于参会者而言,此次大会不仅是一个分享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与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环境、公共卫生以及 AI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思想、建立联系的宝贵机会,为中国在全球经济转型中占据前沿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5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