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在动荡中增强组织韧性?IBSS学者研究新进展

2025年01月15日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陈露洁教授与其博士生燕方旭,及其余两位合作者,共同撰写的论文“Nexus of Sustain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he Role of Operational Slack”,被Tier 1*,CAS Q1(中科院一区)期刊Technovation接受并发表。该论文借鉴了最近针对中国制造业公司的实证研究的洞察,深入探讨了可持续性与组织韧性(OR)的实际意义。研究结果不仅突出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践增强组织韧性的潜力,还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

新冠疫情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然而,在这些动荡中,一些公司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研究表明,ESG表现更好的公司在面对新冠疫情等动荡时展现出更强的组织韧性。此外,研究也发现,运营余量放大了ESG实践对韧性的积极影响。拥有足够余量资源(如额外库存、劳动力能力或生产灵活性)的公司,在动荡期间能更有效地利用其ESG举措。

该项研究不仅为学术领域做出了贡献,还在以下三个方面为管理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实用的策略指导:

  1. 高水平的可持续性实践可以改善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并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供应链中的挑战和差距。研究者的主要结论强调,公司的可持续性行动可能是一种重要的OR战略,并可能在抵御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可持续性举措,如碳追踪或废物减少,在短期内可能会消耗资源,但它们最终有助于提升长期韧性。专业人士必须优先投资与韧性目标一致的可持续性项目,利用ESG指标等工具有效衡量和平衡这些目标。
  2. 研究敦促公司更加关注资源配置,并将其视为提高可持续性活动和OR有效性的策略。这一方式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运营余量和精益生产之间取得平衡。管理者必须考虑维持过剩资源的成本与灵活性和适应性潜在收益之间的权衡。克服这一障碍则需要仔细规划和监测市场动态,以确保运营余量的高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力余量更有效,因为它具有固有的灵活性。与静态且仅限于现有库存的库存余量不同,劳动力余量是一种可以重新分配或调整以应对各种运营挑战的动态资源。这种适应性使公司能够迅速应对动荡,实施与ESG相关的举措,并保持运营连续性。
  3. 鉴于公共政策具有塑造商业环境并影响公司战略决策的潜力,因此,考量政策和监管框架如何激励公司采取可持续性实践至关重要。政府和监管机构应为将可持续性融入运营的公司提供激励措施,例如,税收减免、可持续性技术投资的拨款、为在可持续性方面表现卓越的公司设立表彰计划等。

 

陈露洁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陈露洁教授是爱思唯尔-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全球前2%的科学家(商学院仅一人获此殊荣)。陈露洁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企业ESG投资及战略分析, 可持续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及企业运营管理。 陈露洁教授是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士,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及主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校内科研项目3项,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除教授本科,硕士及各种高管课程外,她还担任研究卓越中心主任(数据分析及建模方向)。

陈露洁教授受邀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20多个SCI/SSCI期刊的审稿人及顶级国际期刊(英国商学院协会高质量学术期刊最高等级)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ABS 4) 副主编 。陈露洁教授发表的六十余篇顶级国际期刊论文包括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UTD24, FT5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FT5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ABS 4),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ABS 4),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ABS 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A*)等。

Technovation 是Tier 1*,CAS Q1(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为11.1,涵盖了技术创新的所有方面。创新从过程和产品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包括社会创新(法规和政策以及非经济利益的创造)、通过商业利用对新技术基础产品或过程的概念化。主题包括技术趋势和突破;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资金;现有产品的替代、技术密集型创业企业的管理;中型和大型组织中的技术创新管理;适当的组织结构和实践;与新科学或技术基础企业相关的投资策略;作为企业家、团队成员、管理者或员工的技术创新者;向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各种形式的企业、政治和经济系统中的技术创新。

2025年0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