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金融系高级副教授阮鑫丰博士及其余两位合作者,共同撰写的论文"Option Profit and Loss Attribution and Pricing in the Chinese Options Market",已被ABDC A期刊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正式发表。该论文研究了在上证 50 期权市场中从损益归因新框架中推断出的信息,特别是评估了推断出的估计值能否提高对价内隐含波动率序列的未来已实现方差和协方差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与协方差相比,已实现方差的预测性较弱,并且新框架所估计出的协方差和方差贡献始终小于基于历史数据的估计。
近期,一个新颖的自上而下的估值框架被提出,将期权投资的定价与其每日损益归属联系起来。该框架利用 Black-Merton-Scholes 期权定价公式,将短期期权投资风险与标的证券价格和期权隐含波动率的变化联系起来。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估值框架是否适用于中国期权市场?至今没人探讨。该论文通过复现其研究并结合中国 SSE 50 ETF 期权市场的数据,深入探讨前瞻性风险中性估计量在预测未来实现方差和协方差方面的表现。研究不仅验证了该框架在中国市场中的适用性,还揭示了中美期权市场在波动率结构和预测能力上的显著差异,为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支持。
该论文是首次尝试在中国 SSE 50 ETF 期权市场中复现 Carr 和 Wu 的期权估值框架。通过构建浮动波动率时间序列,研究分析了中国市场前瞻性估计量的表现,并发现其在预测未来实现方差和协方差中的表现与美国市场有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尽管前瞻性估计量在美国市场显示出一定的预测能力,但在中国市场中,该估计量对未来协方差的预测贡献较小,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呈现负相关。而时间序列估计量在两个市场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能力。本文的这一发现验证了 Carr 和 Wu 框架在新兴市场的适用性,同时揭示了中国市场的独特性。
通过对中国 SSE 50 ETF 期权市场的实证分析,发现其波动率微笑特征与美国市场有显著差异。在美国市场,波动率微笑普遍呈现负偏态,反映了市场对极端下行风险的关注。然而,中国市场的波动率微笑则表现为右偏的“倾斜特征”,这与散户投资者主导的交易行为以及政策干预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国市场的波动率微笑在不同到期期限上的变化规律较美国市场更加显著。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新兴市场的期权价格动态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投资者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制定交易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前瞻性风险中性估计量与传统时间序列估计量在预测未来实现方差和协方差中的能力。结果显示,尽管前瞻性估计量在理论上包含更多市场预期的信息,但其在中国市场中的预测能力较为有限,尤其是在预测方差时的表现明显弱于时间序列估计量。此外,中国市场的预测能力整体较美国市场偏低,这可能与市场效率较低、散户参与度高以及数据噪声较多有关。通过揭示这些差异,研究不仅为未来提高中国期权市场的效率提供了实证依据,还为其他新兴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模型。
Senior Associate Professor
阮鑫丰博士,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高级副教授和江苏省特聘教授,《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SSCI, 影响因子:2.4) 副主编。2019年至2023年任教于奥塔哥大学(新西兰),先后担任金融学讲师和高级讲师。2018年至2019年在奥克兰理工大学(新西兰)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资产定价和衍生品,在《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等SSCI期刊发表30余篇。获得2019年度奥塔哥商学院最佳年度科研人员(新兴)。在最近的国内和国际会议上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已指导金融学博士生(奥塔哥大学)毕业7名。2023年获得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教育类项目)。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是一本金融学期刊,旨在提供一个专门论坛,发表有关亚太地区资本市场的可靠学术研究(但不包括仅使用美国数据的论文)。主要重点放在最高质量的实证调查上,这些调查侧重于金融经济学广泛领域的研究问题,涉及与投资、资产定价、公司财务、金融决策等相关的当代主流课题。该期刊评级为 ABDC A,影响因子为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