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硕博扎堆的AI独角兽企业,为何选中了这位西浦本科生?

2025年04月21日

在近年来国内AI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涌入这一领域,尤其是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硕士、博士生,他们的求职竞争力不容小觑。然而,一位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的本科生——张昱轩,凭借其过硬的技术能力、实践经验和开源精神,不但从大三开始就在AI独角兽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智谱AI)实习,还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算法工程师的正式Offer。

这一成就,不仅为他个人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了西浦融合式教育的强大力量。那么,张昱轩是如何做到的?他的成功背后,有哪些经验值得未来的西浦学子借鉴?

张昱轩(右)和队友在比赛中

选择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兴趣优先,自由探索

张昱轩的编程之路,始于他小学接触到的Logo语言和C++,并幸运的参加了信息学奥赛。那时候,他便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西浦后,他便将这份热爱付诸实践,积极参与实验室项目,逐步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方向——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学习氛围自由开放,注重实践。我希望大学不仅仅是‘卷’分数,而是去做我真正热爱的事情。在这里,我可以自由探索感兴趣的方向,通过实验室项目、开源社区和行业实践,把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张昱轩回忆道。

西浦的创业家学院(太仓)不仅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课程,还鼓励学生将兴趣与职业目标相结合,自主探索。在这种氛围中,张昱轩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走向了他所热爱的AI领域。

从实验室到国一领奖台

在本科生涯中,张昱轩没有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他意识到,实践经验对求职或升学都至关重要。为了在毕业时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或申请到心仪的学校,他积极参与各类赛事,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学院的大数据竞赛,到校级的“互联网+”竞赛,再到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竞赛。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甚至在实验室打地铺通宵研究代码。凭借这种拼劲,他和团队在2022赛季RoboMaster全国机甲大师机器人大赛中斩获国家一等奖,这也是西浦首次在该赛事中获得国家级荣誉。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GMaster战队在RoboMaster比赛合影

“我之所以参加比赛,除了能积累实践经验,另一个是希望能把看过的论文和技术报告从实验室里‘搬出来’,运用到和真实场景类似的赛场上。一项技术如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那它对我们的生活是没有帮助的。”张昱轩说。

在苏炯龙老师的指导下,张昱轩和团队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竞技机器人,在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竞赛中的研究成果,在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的支持下,他们申请了一项关于物流视觉检测方向的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的应用,未来或许能助力无人仓储、智能物流的发展,实现更高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从实验室到赛场,再到现实应用,张昱轩的探索并未止步。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精神,正是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倡导的核心理念。学院鼓励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和竞赛中锻炼自己,而张昱轩也正是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踩住AI风口的三级跳

第一跳:从科大讯飞到大模型的发现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张昱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大一下学期,他申请加入了西浦与科大讯飞联合实验室,并担任学生负责人,并迅速成长为学生负责人,带领团队参与竞赛与项目,探索智能汽车技术的前沿应用。

得益于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提供的产业实践机会,他能够与企业深入合作,真正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在学校的行业发展项目(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PDP)中,他不仅参与企业参访、实战竞赛,还收获了大量行业实践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iFlytek Lab 讯飞实验室

西浦-科大讯飞联合实验室(iFlytek Lab 讯飞实验室)是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的重要产业合作基地,自2020年太仓校园启用以来,便致力于打造集校企合作、实训赋能、竞赛支持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实验室占地105.2平方米,既是科大讯飞智能车的实训场地,也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训练基地。每年暑期,学院更会邀请科大讯飞的专家授课,围绕智能车技术进行深度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大二时,张昱轩在科大讯飞与西浦合作的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也顺利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实习——在科大讯飞担任算法工程师,专注计算机视觉(CV)任务。他说,这次实习,让我真正的走进了行业,前沿的技术是无法在课本上学习到的。接触到AI技术的前沿的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大模型潜力的关注。他发现,AI的未来正朝着大模型的方向发展,而这一技术的爆发,正在成为行业的关键风口。

第十九届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讯飞创意组智慧救援挑战赛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举办
第二跳:抓住大模型风口,实战中打磨工程能力

在意识到大模型的巨大潜力后,张昱轩迅速将目光从学术研究直接投向了实际应用。在离开科大讯飞后,他转向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事大模型与RAG / RPA的相关行业的工程工作。此时,国内的开源大模型和技术框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张昱轩凭借他在科大讯飞实习期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开源社区的学习,迅速跟上了这一技术潮流。

此外,张昱轩还积极参与了西浦校内的AI建设,他协助学校招生办开发了一款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问答机器人,旨在解决招生老师日常重复回答问题的困境。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招生效率,也让张昱轩深刻体会到大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这一阶段,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融合式教育体系为为张昱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他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提供的产业实践机会让他更早接触到行业前沿,并帮助他把握住了大模型这个风口的机会。

图为张昱轩在西浦2024秋茗会上分享自己的AI探索故事
第三跳:进入大模型独角兽公司,中国的“OpenAI”

在大模型的应用领域不断积累经验后,张昱轩的技术实力和项目经验引起了智谱AI的注意。2023年,他参加了由智谱AI主办的AGI Playground Hackathon大赛之中,与36个来自全球的创新团队角逐,依靠自己在LangChain-Chatchat开源项目的贡献和创意,与队友紧密配合,成功夺得第三名,获得智谱AI的青睐。

张昱轩通过在开源社区的积累和Hackathon大赛的成功,展示了自己过硬的技术实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加入智谱AI,开始了新的实习旅程。同时,该开源项目也进行了改进后,部署服务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招生机器人项目。

昱轩(右三)和团队在领取大赛季军表彰

张昱轩的三次飞跃离不开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提供的融合式教育和导师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苏炯龙博士(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为张昱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苏博士不仅帮助他在技术上打下扎实的基础,还鼓励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正如苏博士所说:“在指导昱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不仅有技术上的天赋,更在团队管理和创新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潜力。”

在开源与实践中“野蛮生长”

“开源的本质是共享,而共享的力量远超想象。”张昱轩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是在大一的RoboMaster全国机甲大师机器人大赛上。

得奖后,与许多获奖者选择将技术成果封闭使用不同,他和团队将视觉识别方案开源,并迅速引起了多个高校的关注。许多团队下载了他的代码,并在开源社区与他探讨优化方案。看到自己的技术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通过开源的方式流动、演化,被不同的开发者改进,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共享的力量”。

昱轩在比赛中

“开源不仅是技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种开放协作的学习方式。”张昱轩说。这个理念,与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所倡导的融合式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在真实世界的项目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培养模式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在大一、大二,学生可以广泛探索自己的兴趣,参加竞赛、加入实验室、甚至发起自己的创业项目。张昱轩正是在这种宽松而富有挑战的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并勇敢地迈出了“开源”这一步。

昱轩在Comfy全球社区峰会(Comfy Community Summit)分享开源经验

当张昱轩开始在企业实习时,他才真正理解了“开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智谱AI实习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仅成为了开源项目的贡献者,还负责整理技术文档,并将复杂的工程实现翻译成可复用的知识沉淀。他撰写的开源技术文档一度成为行业标杆,许多工程师在使用智谱开源模型时,都会首先参考他的文档。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算法能力、工程能力和对开源生态的理解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不再只是一个“使用者”,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贡献者”,不断地为开源社区的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自定义赛道’。”张昱轩评价道。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开源社区,同样也适用于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教育模式。

昱轩(左三)受邀参加2024云栖大会论坛分享

西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而不是遵循一条固定的道路。学院给学术提供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还可以通过实践实训项目、企业实习和行业合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这种模式避免了“一刀切”的培养方式,确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深耕。

在西浦的四年,让张昱轩不仅在AI领域“摸爬滚打”,在学术方面也不断探索。在实习期间,他深度参与了多个研究项目。与此同时,在学院的支持下,他还完成了两篇学术研究论文,并投递至ACL 2025(计算语言学领域的顶级会议之一) 和 ICME 2025(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之一),主要聚焦于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多模态学习方向。

从本科生到算法工程师,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张昱轩的经历,既是个人努力遇上时代机遇的成果,也是融合式教育理念的最佳体现。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生通常遵循一条“标准化”路径:学习课程、参加考试、获取学位。然而,张昱轩的经历却完全不同。他的成长,是在一次次项目实践、社区交流和产业合作中完成的。他的故事,印证了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如何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挑战中定义自己的赛道。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航拍图

毕业后,张昱轩也将持续贡献于中国的开源生态。他的成长轨迹,也让更多的西浦学子看到了可能性。

张昱轩分享道,可以先跳进水池,再学会游泳。低年级时,多尝试比赛和实习,在项目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开源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共享资源、链接行业,打造自己的行业影响力;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在实践中关注行业细分领域,提前布局,把握风口,让自己的竞争力始终领先一步。

结语:在不确定的时代,定义自己的“确定性”

融合式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流水线产品”,而是孵化“独一无二的解题者”。

“西浦提倡兴趣驱动性学习,是想帮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理解自己。”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指出,“围绕人生兴趣,通过自学、课堂互动、团队合作、研究实验以及各类创新和实践,形成兴趣驱动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

在风口之下,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位置。但风口并不是等来的,而是在探索、实践和不断试错中抓住的。对于未来的西浦学子来说,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你可以定义属于自己的“确定性”——从兴趣出发,在实践中成长,成为真正的创新者。

 

记者:王诗槐

新媒体:王诗槐

图片提供:张昱轩

审核:张晓军、许晓旻

 

2025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