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近日,一本介绍创新教学实践和方法的新书由Palgrave Macmillan Singapore出版。该书题为《作为教学法的中国城市:跨学科教学实践》,以理解和诠释中国城市这一丰富背景为批判重点。
本书强调了跨学科教学在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体验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此外,该书还对各学科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对新兴的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该书由三位作者共同撰写,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的韩佳纹博士、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系的邝献文博士和旅美学者丁光辉博士。
(从左至右:邝献文博士、韩佳纹博士、丁光辉博士)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由韩博士、邝博士和丁博士撰写,他们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详细探索,明确介绍了跨学科教学法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书中批判性地记录了跨学科教学的益处、挑战和最佳实践。
在每章中,作者都介绍和反思了“记录苏州”工作坊的教学实践,并通过对中国城市不同层面的调查,批判性地审视各自的跨学科教学实践。
其中,“记录苏州”工作坊探讨了苏州作为历史名城和活力城市的双重身份,审视了一些被忽视的元素,如外来人口、日常生活、媒体环境和建筑等。在三位导师的带领下,15 名来自建筑、城市规划和媒体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实地观察、访谈和合作项目。
参与者将自己的体验转化为空间图画和视频剪辑,并进行了沉浸的讨论。工作坊鼓励小组间的自由交流,旨在将不同视角转化为多学科叙事,通过集体记录和分析,突出苏州微观层面的生活和空间。
在书中,韩佳纹博士在城市教学法中的跨学科教学强调了情感和大观念在塑造学生认知、感知和创造力方面的重要性。她鼓励学生探索作为复杂系统的中国城市是如何与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的。
(本书的教学场景)
邝献文博士则在教学中采用跨学科综合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融会贯通。学生们被教导以综合而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城市,即城市不仅是媒体的代表,也是向人们讲述自己故事的媒介。
(本书的教学场景)
丁光辉博士在建筑评论教学中鼓励学生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或理论,但要以解决建筑学科内的问题为目的。他认为,利用评论来分析中国城市,也有助于学生弥合熟悉的环境和新的视角之间的差距。
(本书的教学场景)
“通过对跨学科教学相关概念的回顾,我们认为中国城市是在教学框架内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丰富沃土。这些反思有可能挑战各学科现有的教学界限、概念和方法。”韩博士说。
(图片提供:韩佳纹、邝献文、丁光辉、林若凡、姚艺铭 编辑、翻译:钱懿)
2025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