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2025年是我来到利物浦的第10个年头。而12年前,如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我很幸运地以化学系学生的身份成为了一名XJTLUer。12年的时间很漫长,以至于很多细节我都记不清了,但我仍然记得第一天来到西浦化学系时的情景。
初入西浦时,那时候的模式是选学科大类而非具体专业。我那是所在自然科学大类,仍需要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科学中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那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傍晚,化学系在位于SA五楼休息室召开了新生宣讲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了介绍西浦化学系以及各个老师,还有lab tour和demo。但真正让我确定加入化学系的心意的并不是这些流程,而是在之后交流时候,老师们眼中的热情与面对新生问题时耐心的态度。我喜欢这样的教学氛围。
图1. 西浦毕业典礼照片
后来我知道了,我是西浦化学系第四届的学生。而那一年的自然科学大类一共有100多名学生,最后70多位学生选择了生物系,10位左右学生选择了环境科学系。我和其他19位选择了化学系的学生成为了同班同学。可能是因为人数较少,也可能是因为老师们都很热情,我在西浦化学系的两年过的非常开心,同时也和很多老师建立了很好的师生关系。以至于12年后再次回到化学系,仍然有很多老师能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专业,伴随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验操作。因此,无论是在西浦还是利物浦,我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上。但这并不是我学习生活的全部。在西浦的两年,以兴趣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完成本专业的课业之外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团和学校活动,例如数学社、化学社、太极社以及Open Day和各种迎新活动。这些活动让我在专业之外拓展了新的社交,也锻炼了沟通能力。
图2. 西浦化学系同学合照
在利物浦的生活没有像在西浦这般丰富。在我读大学本科的最后两年,大量的实验课和专业课,以及到了新的环境的陌生感让我被紧紧“绑”在了课件和作业中。每到DDL和考试之前,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互相解答疑难问题。同学们对于学习的认真态度也会激励我尽自己所能更加严谨地完成专业课程。不过,每周去太极社活动的习惯被保留了下来,直到本科毕业。
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我幸运地选到了Prof. Nick Greeves的项目——ChemTube3D网页的化学可视化项目,成功和有机化学课程用书的作者有了合作。这一项目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操作,给我带来极大新鲜感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更多化学的表达方式。然而,一个新奇的项目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对于专业未来方向的迷茫。每一门学科都是一个很大的领域,里面还可以被划分为许许多多的方向,而这些方向又会有无数个分支。我在迷茫和焦虑的情绪里度过了本科的最后时光,并选择留在利物浦继续研究生生涯。
图 3. 利物浦毕业典礼照片
现在回想起来,研究生的生活是我自本科以来最为繁忙的时光。因为许多学分较大的课程已在本科时期选过了,我在研究生的一年里一共修了12门课程,还完成了一个实验项目,这经历着实可以用“狼狈”来形容。不过,因祸得福,我了解了更多专业内的前沿方向和领域,也因此确定了我的博士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Prof. Mathias Brust的课题时,我近距离见识了一位想象力丰富、敏锐又充满激情的科学家。他对于研究的热情和生活状态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利物浦读博的第一年底,像是突然想明白似的,我突然结束了焦虑。这份幸运让我在后来的时光里面对所有情况的时候,心态上始终保持平和、愉悦,行动上似乎也多了份从容。我还因为实验需要,了解并入坑了3D打印。现在,3D打印变成了我的新爱好,最终又成功为后来的实验增加了新的可能性。在疫情期间,我还发掘了基因里的“种地”属性,将超市买的蔬菜和水果里的种子保留并育苗,最终成功种出了果实。现在的我可以笑说,我种出的果实比我发表的文章还要多好几倍。
图 4. 课题组照片
我从事分子电子学方向,是一个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单个或者更多分子的电学性质,并致力于发展成分子电子器件的学科,成为硅基半导体的潜在替代方案。当初选择这一方向的时候,好奇的成分居多。而研究的过程也让我逐渐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知识背景远远满足不了这一领域的需求。这对我将会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好在,在这条路上,我幸运地遇到了耐心的导师Prof. Richard Nichols,博学的Prof. Simon Higgins和我眼中的 “天才科学家” Prof. Andrea Vezzoli。他们激发了我不断向前的动力,是我将来努力想要成为的样子。
现在,我成为了导师Prof. Richard Nichols课题组的博士后,参与和兰卡斯特、牛津大学以及帝国理工大学共同的QMol项目。因为共同的合作课题,我有幸见到了更多分子电子学领域内不同方向的研究人员。这也让我对于这一方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图5. 重庆分子电子学国际会议合照
在刚刚过去的4月,我还有幸跟随导师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分子电子学国际会议,认识了更多国内的优秀学者。而在会议结束之后,借着Prof. Li Yang邀请导师的机会,我又成功地回到了西浦化学系。这种感觉属实有些奇妙。曾经,我是老师们的学生。现在,似乎成了合作者、同行。
回顾从大学到现在的经历,我不是天才型的学神,也不算努力型的学霸。从一名普通的学生到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我的经历并没有充满故事性的跌宕起伏。但我喜欢过去这一步步真正由兴趣主导而来的旅程,也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用时间累积经验,在喜欢的领域有更深的探索。
图6. 苏州之行照片
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不确定。但成为XJLUer以来的经历告诉我,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如同曾经的西浦化学系,一部分发展成了慧湖药学院,另一部分成为了理学院的化学与材料科学系。而化学与材料科学系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拥有两个令人兴奋的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学士学位,由专业负责人林轶博士领导(Yi.Lin@xjtlu.edu.cn)以及由顾天红博士领导的全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Tianhong.Gu@xjtlu.edu.cn)。我希望对这两个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主动联系专业负责人。我相信科研研究也一定如此,在未来的很多年里会在现有基础上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和表现形式。我会是见证者,也正在努力成为这股浪潮中的一员。
内容提供:杨莉教授
审稿:John Moraros教授
2025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