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课堂”搬进自然,昆虫与食物的未来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2025年05月26日

近日,在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儿童广播、苏州交通广播联合推出的“城市课堂”第四季第二节课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趣玩课”从教室搬进了广阔自然。在西浦附校自然中心,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的何雪清博士带领学生们走进田间,通过近距离观察昆虫捕食、探索生态关系,开启了一堂关于“从昆虫捕食到食物未来”的实践学习之旅。

昆虫也有工作岗位?生态学原来这么有趣!

“什么是生态学?”课程伊始,何雪清博士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并鼓励大家分享对生态平衡、食物链和生物关系的理解。结合山地生态系统图示,她生动讲解了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从简单的食物链(如植物-蝗虫-青蛙-蛇)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重要性,再到“生态位”的概念,何博士循序渐进地向同学们揭示了不同生物如何在同一环境中和谐共存的奥秘。

何博士表示:“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维系地球生命网络的基石。理解每个物种的‘生态位’至关重要,这就像人类社会中不同职业分工协作一样。”

课程中,何博士还重点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她向学生们解释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物种(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天敌昆虫)的存在,也体现在同一个物种内部的差异,以及不同生态系统(如湿地、山地、沙漠)的多样性。

“正是这种多样性,构建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网络,赋予自然界强大的自我调节和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何博士解释道。

户外探索:亲眼见证“昆虫大战”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们近距离观察了奇妙的昆虫世界。通过将瓢虫和蚜虫放在一起,学生们观察瓢虫如何寻找并捕食蚜虫,亲眼见证这场生动的“昆虫大战”,直观地理解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天敌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随后,学生们化身“生态侦探”,在菜园的叶片间寻找蚜虫的踪迹。何博士表示,希望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们更直观地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深刻体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索未来: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农业的融合

课程的最后,何博士向大家抛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未来AI(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生态农业?学生们积极畅想,提出了利用AI识别和监测害虫,研发纳米级激光精准消灭害虫而不伤害植物的可能性。

何博士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思考“真正可持续的农业应具备哪些特征”。她以食物链模型为基础,介绍了农业中生态循环的奥秘:“动物的粪便可回归土壤成为养分,替代化肥减少污染,这才是可持续的‘干净’”。针对太湖水域藻类泛滥现象,她用实例剖析了过度使用化肥的环境代价,呼吁学生们关注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未来无论是研究AI还是从事农业,我都会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抗,”一名参与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何雪清博士表示:“通过这堂户外实践课程,我们希望学生们不仅能记住生态学概念,更能亲身感受生态系统的精妙,从而成长为未来绿色发展的倡导者。”

本期城市课堂于5月24日在苏周到APP、苏州交通广播视频号和苏州儿童广播视频号进行了同步直播,该课堂后期将同步上线西浦学习超市平台。

记者:王璐谣

编辑:寇博

摄影:王璐谣

2025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