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5月14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以及学生事务中心联合开展的“化境”翻译项目结项仪式在商学院成功举办。“化境”项目历时半年,这本手册有效整合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政策文件,涵盖16个校园生活主题,旨在帮助外籍教师了解中国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同时彰显了我校“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化境”项目组成员经过严格选拔,由5名翻译系学生组成。与传统的合作翻译不同,该项目采用“独立负责+专家指导”的创新模式,5名翻译系学生各自承担约1000字的翻译任务,并接受文学与翻译系教师的指导。
该项目引入了YiCat智能翻译管理平台。学生译者团队在平台上建立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项目负责教师则通过这一平台管理项目进度,协调团队工作。“使用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职业素养。”团队成员大二学生刘傲君说道。
此前,文学与翻译系与EQA合作的翻译项目中已经率先使用了YiCat翻译平台。项目团队不仅建立了包含200余条专业术语的术语库,并创新性地嵌入二维码,方便外籍教师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这一设计获得了学生事务中心的高度评价。
本次结项仪式由文学与翻译系教师陈思宇主持。文学与翻译系系主任胡婉博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这份手册既保持了政策文件的严谨性,又传递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展现的专业素养令人欣慰。”
活动中,项目成员大三学生严哲倪分享道:“我们不仅是语言的转译者,更是文化的沟通者。Support begins with understanding(一切支持始于理解)。这句话不仅是对教师的提醒,也是我们整个翻译过程的写照。”
谈及项目的挑战,大三学生汪炜琪说道:“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政策准确性的同时,传递中文原文的人文温度。” 比如在翻译“心理健康”章节时,团队就“情绪疏导”等专业术语的译法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选择了既符合专业规范又富有情感共鸣的表达方式。“看到自己翻译的‘心理健康’章节能帮助外籍教师理解中国学生,所有的付出都意义非凡。” 严哲倪补充。
随着英文版手册的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将成为我校推进国际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王皓对项目成果给出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本手册将成为我校国际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工具,感谢师生的辛勤付出。”
仪式最后,翻译本科专业负责人韩致玮博士和学生事务中心代表黄亚楠共同为为项目团队成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该项目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翻译实践训练,而且通过智能翻译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求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国际化环境中培养既精通跨文化交际、又掌握前沿语言技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韩致玮博士说道。
胡婉博士总结道:“这个项目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促进了行政部门与学术部门的高效协作;二是创造了真实的翻译实践平台;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据悉,学生事务中心将与文学与翻译系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更新手册内容,持续优化师生互动支持体系。
(记者:宋晨菲 摄影:仲思睿 编辑:顾已一 校审:胡婉 韩致玮)
2025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