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当东方禅意美学遇见数字建造技术,一座“流动的禅意花园”在2025“设计上海”展会现场徐徐展开,不仅以融合科技与自然的沉浸式设计引发热议,也见证了青年设计力量的闪光——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本科生叶梦笑凭借作品“飞Flying”斩获本届展会“Design Shanghai Picks”特别大奖。
6月4-7日,第12届“设计上海”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西浦设计学院以“流动的禅意花园”为主题亮相展会,通过数学建造技术与东方美学的跨界融合,呈现出一个静谧而充满科技感的沉浸式空间。
据介绍,“设计上海”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设计盛会之一,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品牌的设计精品,涵盖家具、灯具、新材料、生活方式等多个板块,系统呈现了设计产业的最新动态。
西浦设计学院院长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表示,西浦设计学院作为一所真正实现全球联通、拥有国际化师资团队的学院,为“设计上海”带来了独特的声音。
西浦展区由建筑系助理教授蒋乐源与工业设计系副教授Ivan Parati联合策展,展厅结构灵感取自“涟漪”,用波浪般的流线形态象征数字技术如水波般层层扩散,与自然产生柔和共振。观众在流动曲面构建的空间中穿行,仿佛步入一座不断变化的数字化东方园林。
展区设计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传统园林的“移步换景”。3D打印艺术墙以参数化纹理模拟自然肌理,光影交错营造出虚实相生的禅意氛围;曲线柔和的3D打印座椅与地面造型呼应,既具有艺术美感,也具备功能性;而悬挂于空间中的灯具与装置则通过算法生成有机形态,如浮云、落叶,在灯光变化中流动,传达东方美学的空灵之感。
西浦共展出了来自建筑系和工业设计系教师的8件展品。其中,蒋乐源的作品《涟漪》(下图)以日本枯山水庭园为灵感,利用部分可回收材料,通过3D打印,将水的流动感凝固成起伏的三维曲面。这些曲面被布置在模拟水波起伏的景观之中,仿佛静水中流动的涟漪。每一道曲线与纹理共同营造出宁静沉稳的空间体验,唤起观者内心的平静与沉思。
此外,还有多件体现国际视野与可持续理念的设计作品参展,例如Emanuela Corti与Ivan Parati共同设计的模块化沙发“砂纸”(下图),其造型借鉴沙漠沙丘,结构基于几何模块互补生成,采用蜂窝状互锁系统增强强度并便于运输。沙发所用材料为环保回收材质,完美平衡了有机美学、几何精度与环保责任。它曾在2013年迪拜Index设计展中获奖,此后多次参展并再版。
在众多作品中,尤为值得一提的莫过于西浦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叶梦笑的作品“飞Flying”(下图)。该作品以风筝的轻盈感为灵感,采用参数化建模结构设计灯体,并通过陶瓷材质与激光切割工艺,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光影效果。围绕灯体的线条长短不一,如风筝在空中飞翔时牵引线的起伏,投射出的渐变光影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作品从本届600余家参展品牌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展会设置的唯一奖项“Design Shanghai Picks”特别大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设计理念、制作工艺与文化艺术等领域达到极高水准的作品,在所有参展品牌中,仅有29件设计作品获得了该奖项。
“叶梦笑对情感化设计理论、包容性设计及可持续设计等多元设计理念的理解,彰显了她非凡的敏锐度。”其导师、工业设计系高级副教授Jacob de Baan高度评价道,“她的热情、创造力与专注力,使她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设计师。”
此外,其他参展作品还包括Emanuela Corti和Ivan Parati的“瓷砖桌”、“塔克蒂利亚”,Jacob de Baan的“光环”,于加石的“淹没的城市”,王鸿超的“一体式座椅”,以及Mariia Zolotova和Tatiana Aleksandrova的“设计炼金术”,和一批来自工业设计学生的灯具设计作品。
其中,“塔克蒂利亚”中的充气原型制造技术由西浦工业设计专业24届本科毕业生章喆所研发,他也将这种技术运用到了“砂纸”沙发的设计中,专为本次展览设计了沙发充气、放气的控制系统,使其更具交互性。
“本次参展彰显了设计学院在塑造设计创造力方面的引领作用,以及我们如何将全球视野与本土关切相融合。设计上海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得以全面展示学院如何通过前瞻性研究、创新教学及动态创意实践,推动国际设计语言的持续演变。” 设计学院院长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说。
(记者、摄影:钱懿 编辑:寇博)
2025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