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理学院博士在香港大学演讲,提出植物萎蔫判定创新框架

2025年07月16日

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理学院健康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Ankit Garg博士近日在香港大学(QS排名第11位)发表题为《重新审视植物萎蔫:非饱和土壤条件下土壤-植物-光合作用相互作用的观测证据》的专题学术讲座。本次研讨会由香港大学助理教授、滑坡与泥石流领域权威专家Clarence Choi博士主持。

Ankit Garg博士与香港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学者合影

Garg博士的研究成果对植物永久萎蔫点(PWP)的传统理论提出了重要修正。长期以来,学界普遍采用1500 kPa的固定土壤吸力值作为PWP判定标准,而他的系统性实验表明,种植在黏壤土、粉砂质砂土等不同土壤中的宽叶地毯草,其PWP值会随土壤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尤为关键的是,研究发现粉砂质砂土中的细根毛能显著增强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吸收能力,从而延长其存活周期。这一突破性发现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植被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示需要建立基于土壤-植物特性的动态PWP判定体系。在问答环节,一位国际学生就土壤基质势测量及其在土壤-根系系统中的假设提出疑问,引发了关于萎蔫阈值判定框架的深入探讨。Garg博士还特别介绍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的特色培养项目,包括备受推崇的暑期本科生研究项目(SURF)和访问研究学生项目。他特别强调,该院66%的本科毕业生成功进入全球前十名校深造,这一卓越成就充分体现了西浦在学术卓越和全球竞争力培养方面的坚定承诺。

Garg博士特别致谢了国际研究合作伙伴,包括芬兰阿尔托大学的Sanandam Bordoloi博士,以及印度理工学院古瓦哈提分校的Sreedeep S教授和Lingaraj Sahoo教授。他同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基金(项目编号:52261160382)的支持表示感谢,该项目汇聚了香港科技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专家团队。该研究项目致力于开发基于植物传感的填埋场非饱和土覆盖层监测技术,为推动可持续岩土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创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Garg博士在港期间与其曾任研究助理的Suriya Ganesan会面,这位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正在NSFC-RGC项目中承担关键研究工作。

Ankit Garg博士与昔日学生Suriya Ganesan合影,现就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本次研讨会凸显了跨学科研究在应对紧迫环境与工程挑战中的关键价值。Garg博士的创新研究融合岩土工程、植物生理学与人工智能三大领域,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气候适应能力提升开辟了新路径。此次访问不仅深化了西浦与香港顶尖学府的学术纽带,更为未来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创造了契机。

香港大学泥石流模拟水槽实验实景

在专题研讨结束后,Garg博士与香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Jun Fang博士等学者展开深入交流,并实地考察了该校岩土工程实验室。期间,他观摩了模拟泥石流及其地面振动效应的创新水槽实验,并就Fang博士最新研发的泥石流CFD-DEM耦合数值模型进行技术探讨。此次参访为双方在仿生工程、可持续基础设施及岩土工程前沿趋势等领域的学术思想碰撞提供了宝贵平台。

内容与照片:Ankit Garg博士

审稿:John Moraros教授

2025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