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项目评审结果,西交利物浦大学共有24个项目成功立项,获批直接经费共计847万元。此次立项包括外国优秀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17项,涵盖管理科学部、信息科学部、数学物理科学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大主要学部。其中,西浦理学院学院获资助项目4项,热烈祝贺我院武丽文博士、童心昭博士、穆青博士和吴正浩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理学院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明细
武丽文(健康与环境科学系 )
“我很感激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把研究重点放在河流健康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水体交换过程上。”
项目介绍:
干旱半干旱地区潜流带时空动态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潜力研究
试想河流的“肝脏”——指的是河床下方一个隐蔽的区域,负责过滤水质并支持水生生物的生存。本项目聚焦于干旱西部地区的这一关键带,发现其表现方式与传统认知存在显著差异。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河流存在,该区段便始终存在,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其动力学过程更加复杂,且受到水压波动的显著影响。通过结合现场调查与先进数值模拟,本研究将揭示这一隐蔽系统在干旱景观中的运行机制,为科学管理宝贵水资源、修复脆弱生态系统提供重要依据,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项目负责人:
武丽文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Dr. rer. nat.)。她的研究重点是陆地以及海岸带淡水和咸水系统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她创建数值模型,应用数据分析,并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在不同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体、能量和溶质如何从地表传输到地下区域。她目前就职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任助理教授。从2023年起,她担任Journal of Hydrology副主编.
穆青(健康与环境科学系)
“本项目是我从传统大气环境污染研究逐步转向生态气象领域的探索。花粉污染将是未来大气环境的研究热点之一。”
项目介绍:
中国本土大气致敏花粉数值模型发展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大气过敏原花粉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已对我国公共健康构成重要风险。因此,提高花粉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国花粉预报主要依赖花粉日历、统计建模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机器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均存在明显局限。相比之下,将花粉排放模块嵌入空气质量模式框架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显著优势,并已在国际上成为主流。然而,我国尚未建立适用于本土环境的花粉数值模拟体系,在花粉排放清单的系统构建、本土化数值模型研发以及模型验证和评估等方面仍面临挑战。
本项目拟构建适应中国环境的花粉数值模拟模型,并在完善花粉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开展模型优化与性能评估。项目成果将填补我国花粉数值模拟研究的空白,为花粉业务化预报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花粉管理和公共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负责人:
穆青博士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健康与环境科学系助理教授。她结合大气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探究大气污染物、生物气溶胶及温室气体的大气过程,并关注极端气候对大气环境和公共健康的综合影响。穆青博士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在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前,曾任挪威气象研究所终身科学家。她入选江苏省人才项目,并担任江苏省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分会委员。
童心昭(生物科学与生物信息学系)
“拿到这笔资助,我非常激动。它向我们证明,即便是在复杂的临床环境中,那些耗时耗力的长期实地研究依然很有价值。简单来说,这项研究是想搞清楚,为什么医院内的病原体变得越来越难对付。这是我近些年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项目介绍:
医用杀菌剂长期暴露对病原菌在临床环境的传播和抗性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医院在感染控制中越来越多地依赖消毒剂,但其残留物可能诱导细菌产生交叉耐药性,从而增加感染风险。然而,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基于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长期开展的实地研究,系统监测了患者及病房环境中的病原体。在此基础上,研究将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微生物溯源技术绘制病原体传播路径,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与BWA-MEM算法追踪细菌耐药基因的变化,从而揭示长期消毒剂暴露如何推动病原微生物的适应过程。最后,项目还将通过实验室研究和转录组测序,分析耐受消毒剂细菌的基因表达特征,以阐明介导交叉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将为新的干预策略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负责人:
童心昭博士是西浦生物系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旨在解决公共卫生与人类疾病方面的难题,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究病原微生物在医院和公共场所的传播途径及耐药性演化;二是解析微生物组及其代谢物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童老师目前正在招聘博士研究生(含奖学金),具备生物信息学基础,且对上述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请发送简历至Xinzhao.Tong@xjtlu.edu.cn。
吴正浩(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所有模型都有其局限,但有些模型依然具有价值。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将有助于我们开发可用于高分子材料建模与设计的计算模型。”
项目介绍:
基于可微分模拟的结晶聚合物可转移粗粒化模型构建及其热力学一致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基于可微分分子模拟方法,构建一套专门适用于半结晶高分子的系统化、精确化的粗粒化方法,从而在微观层面深入理解高分子复杂结晶行为的内在机制。几乎所有系统化的粗粒化模型都存在可迁移性差与热力学一致性不足的问题,而在半结晶高分子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半结晶高分子可微分粗粒化方法’。通过引入能够描述多体效应的先进势函数,并利用自动微分技术高效计算粗粒化势参数的梯度,从而实现跨多个热力学态对全原子信息的统一优化。该方法不仅提升了可微分粗粒化模型对高分子结晶过程的模拟能力,还改善了其可迁移性和热力学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将开展大规模粗粒化模拟,并结合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普适性,同时探索多层片晶结构与取向等因素对高分子性能的影响。项目成果将为理解高分子结晶规律和设计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模拟工具。
项目负责人:
吴正浩博士目前是化学与材料科学系的助理教授。他带领一个理论与计算研究小组。该小组利用并开发分子模拟、粗粒化方法、统计力学理论和机器学习算法等工具,来研究聚合物和生物分子等软物质系统的行为。其小组的目标是理解、预测和合理设计大分子材料,以对抗当下能源、医疗保健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2025年09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