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发展引导下,乡土建筑变得同质化,乡村风貌由于建造手段的传承被打破、传统建筑的消失而改变。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设计研究和研究式设计的方法探索乡土建筑设计中的解决方案,研究讲围绕适应性建筑、乡土建筑、可持续设计和参与式设计等设计理念进行展开并结合新的建造技术进行实践。研究的预期成果将是一份设计导则,讨论如何在乡土建筑设计中平衡社会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在新的乡村建筑实践中保护乡村风貌。而随后这份设计导则也会通过原型设计进行一系列基于在云南本土建设的检验修正。
杨楠现为利物浦大学博士生并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同时兼任苏州大学建筑系外聘讲师。他的研究方向是自适应性建筑在乡土建筑的设计研究。读博之前,杨楠获得英国利物浦大学一等学位建筑学荣誉学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杨楠拥有在中国、英国和荷兰的设计实践经历,回国前曾就职于荷兰MVRDV建筑及规划设计事务所,于2017年获得美国绿色建筑LEED认证专员。
以中国医疗改革所提出的城市医疗机构整体规划由“集中式”布局改为“分散式”布局为背景,本研究聚焦于社区级别的医疗环境设计,并采用一系列社会研究方法,选取最终用户(例如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角度获得该类人群对于社区医疗环境设计的认知、满意度及整体需求等数据。研究最终通过建立名为“社区医疗环境以用户为中心的参与式设计”的试验模型,针对如何提高社区级别医疗机构的整体设计品质、以及相关医疗建筑环境设计规范的可持续性,从社会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班淇超,从事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医疗环境的循证设计;健康建筑设计策略;建筑可持续评价方法;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辅助工具开发。读博之前,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可持续建筑技术以及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双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