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研究生深入非洲贫民窟支教 拍摄近千张照片记录

2016年03月15日

相机里的两千多张照片,记录着西交利物浦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周椿宝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点滴时光。

今年一月份,周椿宝来到世界第二大贫民窟、非洲最大的贫民窟——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Kibera Slum),在当地孤儿院学校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支教生活。他教孩子们唱歌、画画、英语、社会实践、批改数学作业等。

在周椿宝看来,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支教”,“我心中有一个信念,要去就去最险恶的地方,要走就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支教团来到了遥远的基贝拉,这里距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中心的车程只要几分钟,占内罗毕市总面积的不到1%,却容纳了该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在这个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将近100万的人口,由紧密排成的锡制小屋凑成,铁路就在其中穿行,只有20%的地方有电,没有水,没有正常的医疗设施和教育机构。

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贫困角落里,周椿宝跟着同项目的志愿者,互相壮着胆子,顺着一条脏乱的小路走进了他们的项目所在地——一家孤儿院学校。

这里的孩子都是孤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在这个不足100平方的锡制小屋里,低矮的天花板上盖着薄薄一层的塑料膜来抵御毒辣的日光。不大的教室里被简单的划分为六块,分为六个年级。孩子们没有一件像样的课本和本子,本子就只是几张纸黏在一起,铅笔也是铅笔头,写字的时候需要用牙齿把周围的木头咬掉露出笔芯。

“第一天走进贫民窟的时候更多的体会到的是惊讶和不安,周遭的环境都让我感到如此的不真实,原来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地方,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言的匮乏。”周椿宝回忆说。

但孩子们的笑容深深感染了他,专注的眼神透出对于知识的渴望,一声声“老师”让周椿宝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周椿宝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教他们一些知识。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上课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在来非洲之前,周椿宝还特意准备了200份风油精、500支水笔和200根棒棒糖。上课的时候就把礼包放在地上,这些在小孩子中很受欢迎。

让周椿宝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13岁的孩子,她们在准备升学考试。当问到她们未来的人生规划时,她们低着头在练习本上来回涂画着,羞于回答。百般追问下才敞开心扉,有的想做护士,有的想做法官,而最受欢迎的职业是飞行员。

听到这里,周椿宝鼻子酸酸的,这里的孩子向往蓝天的心不逊色于任何地方,他们又何尝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天空尽情翱翔呢?

想要回答问题和发糖果时高举着的小手、下雨时穿着雨衣在教室里看书的身影、渴望被布置作业和学习新知识时的眼神……眼前的这一切被周椿宝用相机一一捕捉到,同时也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因为很多人无法亲自来非洲见证这片土地的贫瘠,无法亲眼看到这些小孩渴望的眼神,我拍摄照片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周椿宝说。目前这些照片已经发表在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上。

周椿宝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基贝拉,我看到的是不曾放弃的眼神,感受到的是对自己命运做出的反抗和呐喊,或许黑夜给了他们一双黑色的眼睛,但是他们一直执着的用它在寻找着光明。”

为期两周的志愿者服务,在周椿宝看来还远远不够甚至觉得有些亏欠,能为这些学生做的事情实在是微不足道。

周椿宝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参加这样的支教活动中,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更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能够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贫民窟的外面还存在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得知周椿宝支教的故事,也鼓励道,“西浦学子用实际行动努力成为一个国际公民‘Global Citizen’,我们希冀年轻一代有责任、有知识、有能力参与到促进这个世界变好和社会更加文明的努力中!”

(编辑:许恬甜)

2016年0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