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拟现实(VR)技术?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是否会在将来变成可能?11月22日,一场主题为“虚拟现实:让想象触手可及”的活动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南校区“慧吧”举行。
本次活动是西浦博物馆“W·E Talks”系列活动的第二期,吸引了近八十名观众到场参与,他们聆听专业领域嘉宾的分享,并现场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奇妙之处。
活动特别邀请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英伟达混合实境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庄以仁教授(下图左)、西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梁海宁博士(下图右)以及“虚实之间”品牌创始人宋一诚先生(下图中),与西浦师生分享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实用技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庄以仁教授首先以“从虚拟现实到真实”为主题,从专业的角度与大家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发展机遇和它对不同应用领域的意义。
“虚拟现实中的现实是否在将来会变成可能?”庄教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认为科技和人类的好奇心将会引领未来虚拟现实的发展,“虽然虚拟现实中的‘现实’仅仅是通过屏幕、键盘与鼠标的交互作用下存在于用户的意识里,但是用户似乎可以通过心理上的沉浸感生活在虚拟环境中。”
梁海宁博士则播放了一系列虚拟现实相关的有趣短片,为观众解释了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现实的体验。他表示,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可以改变人类对现实的认知,这种技术可以让虚拟世界触手可及。
最后一位出场的嘉宾宋一诚先生在2015年踏入虚拟现实行业,并致力于将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普及给消费大众,在2017年创立了苏州首家虚拟现实交互体验场所——“虚实之间”智能娱乐实验室。
在他看来,虚拟现实技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真正提升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体验,必须要注重虚拟现实的“三层感知”,即视觉感知、空间感知和自我感知。
在互动环节中,观众们围绕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类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虚拟现实是否影响用户的触碰体验感等多个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此外,西浦博物馆还放置了四台虚拟现实设备供到场观众进行动画影片、游戏娱乐、绘图建模、地图地理、科普教育等内容的互动体验。
范君丽和张滢意老师特意来到现场近距离体验,他们也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和发展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范君丽表示,虚拟现实设备利用画面和声音提供了人与机器以及人与人互动的新方式,可以让使用者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张滢意在体验了游戏娱乐、绘图建模等内容后,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与游戏和教育行业相结合,以增强使用者的代入感。
(供稿:西浦博物馆 编辑:胡秋辰 许恬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