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 张钟琰:在探索中寻找心之所向

2020年06月18日

我是张钟琰,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大三学生。

其实,城市规划与设计并不是我在西浦的第一选择。我在高中的时候是文科生,发现文科生在西浦竟然也能选择建筑专业后,感到十分新奇,于是报名了建筑系。可我并没有通过天赋测试,便在专业选择时转到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想着当做一次试水、学一阵子,看看自己是否对城市研究感兴趣,结果就这样一直待了下去。

我眼中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这三年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专业课就是邻里规划。那是我第一次深入社区实地采访、做问卷、开展工作坊活动,每周对这门课都是又害怕又期待:害怕居民拒绝回答我们的问题,不理解我们在做的事情,邀请他们来参与活动的时候也很窘迫;但又非常期待大家一起进行观察与研究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

现在想来,其实我们当时也无法给社区带来什么变化,更谈不上干预和调节,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次非常可贵的机会,也是我们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起始点。

在我看来,城市规划与设计是一门涉及面极广、需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观察与反思、并与他人积极沟通交流的专业。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设计与营造,更重要的是回溯历史的脉络,理解当下面临的挑战,寻求未来发展的机遇;通过与使用者、开发方等利益参与者的对话以及团队的合作,解决当前和未来潜在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落差:警醒与反思

去年暑假时,我跟着老师的团队一起深入城市和乡村,研究城市化背景下不断变迁的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当时,我抱着能拥有更多与社区居民对话、理解他们需求的机会的愿望,报名担任了老师的科研助理。

我们团队主要参与了中期的一个问卷收集的环节,虽然工作内容很简单,但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规划者的考虑角度与实际面向对象的诉求之间的区别,对我来说非常有警醒价值。

在这之前,无论是做设计方案、还是规划图纸,我都有太多的想当然。虽然我们有过一些实地考察和采访的经历,但还远远不够。

这次经历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的角色?对实际面向对象来说,我们能带给他们什么?这是他们需要的,还是我们想要的?我也希望通过之后更多的实践来回答这些疑惑。

参加苏州国际设计周:挑战与成长

我很喜欢与他人交流,也总能在和别人的对话中获得启发,这也是我选择成为城规系学生代表的原因。我也会十分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比如去年10月的苏州国际设计周,我参与了场地的布置,以及苏州长廊项目(Suzhou Gallery)的部分作品。

当时,策展的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只有三天的时间布置展馆。我们和建筑系的同学一起,利用周末的时间,从模型的调整摆放、到多媒体展示板的固定、再到最后地面水系的绘制,一步一步完成了展览的布置。

在这次展览的全程参与,一方面让我提升了模型制作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我也得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之前的作品,对苏州水城的复杂身份与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感触;而我们作为城市未来建构的设计者,又能为城市带来怎样的可能性?

在探索与尝试中寻找心之所向

西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便是这种自我探索的能力。我的中学是外国语学校,我又是文科生,当时以为自己会像周围大部人那样,选择金融、管理或外语专业,接着从事相关的工作,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然而,进入西浦后我才发现,这些所谓的想象,其实都是我给自己的未来设置的限制。虽然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会有失败,会有苦恼,但我真切地感受到,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

记者:钱懿

图片提供:张钟琰

2020年0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