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故事 | 向金字塔尖进击的西浦人

2020年07月28日

知乎里有条回答“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的热帖里这样写到:”在西浦的两种经典生活模式,一种是潜心学术,闷头跟导师做暑期科研、参加美赛、名企实习、刷均分到九十,顺利被名校研究生录取;二是提升综合素质,顺便广交才俊,把人脉资源铺开后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这世界上总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每一届西浦学生里总有一部分人会一直去挑战和探索自身潜能的上限。他们不仅要当学霸剑指名校,还特别有想法,更“可怕”的是具备超强的行动力。

他们在荆棘和试错中,相互激励,探寻从迷茫走向坚定的道路,也为后来人留下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启示。

重新定义学生创新创业

2017年,大一学生刘雅婧和另外三个合伙人创立了为西浦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资讯服务的自媒体平台——多态bridge。一年后,多态发展成为30余人的团队,一度成为同类校园自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

刘雅婧(下图左二)是个连续创业者,在早期的多态之后还参与了多个初创项目并活跃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整个大学期间参加的比赛至少在十个以上且斩获了大大小小的奖项。

“创业达人”刘雅婧当初刚进校还是个菜鸟的时候,因为想靠自己能力找到一份实习,完成学校规定的90个小时实习的要求,就自荐进入了学长的创业公司。

那里约摸十五、六个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方面面学了三个月,刘雅婧感觉创业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似乎拍拍脑袋有了想法就应该放手去干,我也想成立一个公司,还能给下一级新生创造实习机会呢。”

她善于观察,推己及人。创立多态的想法来源于刚入校不久就被无良商家“坑”掉几个月生活费的经历。那时候刚开始独立接触社会,想要提升英语心切的她稀里糊涂就被某语言机构的花言巧语诱导签了“霸王合同”。明白过来的她一时意难平,想着“周围有没有跟我遇到一样状况的同学”,聊了之后发现同病相怜的人还不少。

于是,她萌生了做一个信息分享类自媒体的想法,“比如我了解到周边有三、四十家语言培训机构,我去收集他们的定价、服务和产品,然后把这些整理分享出来,让学生在信息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再做选择。”

最初她列了几个想法,多态是其中之一,然后像模像样做了一个展示用的PPT。她自己是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寻思还应该有个技术大拿,于是就物色了一个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和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开始逐个给他们讲。

“那时候都是大一学生,没那么多想法,最主要就是要有趣。他们两个人听完都觉得好玩,就说那行,一块弄吧。”她回忆说。

不久后,多态就诞生了。

“自媒体兴起以后,学生创业的成本真的很低。做知识分享、技能分享的,我身边随便就能举出很多。”刘雅婧说,“很多人对创业的概念还停留在99%会失败、创业很难,但其实比如你在网上做一些表情包,这也是创业。”

(图片说明:刘雅婧和多态团队)

在她看来,创新创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她寻找生命意义的途径

“我觉得创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整个世界的资源是稀缺且分配不均的,把最需要的东西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这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刘雅婧最喜欢的作家丹·布朗曾说过:“生活在这个世界而不知其义,如同徜徉于一个伟大的图书馆而不碰书籍。“而她一直在寻找存在的意义,热衷创业,并不断尝试各种领域的新事物,因为她相信“去寻找,你就会发现……”

她说之所以命名为“多态”有“多种态度看世界”的含义。这种带有哲思意味的气质潜移默化影响了多态团队里的人,大家一起走着走着,有的人迸发出自己的想法,在某一个恰当的时机,着手创建了自己的“事业”。

友情、爱情、资源、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校园创业有比盈利排序更高的东西

刘雅婧喜欢组团“打怪升级”,“一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我特别喜欢大家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熬夜加班后一起去吃夜宵。”刚毕业的她特别怀念大一大二那两年,“你说一个点子,大家觉得不错,然后就愿意跟你一起做事情。那是一个很单纯的时期,特别美好。”

与多态有渊源的林欣如(下图右三)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合伙人熊晓川(下图右四)在大二时创办了和多态齐名的校园信息服务自媒体“小灯兔”。有别于多态的理性哲思,小灯兔就像它的创始人一样有着温暖可爱的风格。

最令林欣如难忘的是2018年参加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当时正好赶上小灯兔办线下活动。时间紧,人手尤为不足。他们白天跟赞助商谈合作、跟淘宝厂家反复定物料,晚上写稿子、策划路演,这样连轴转了好几天。赛前只睡了三小时就上台了,最终他们斩获了二等奖。

(图片说明:林欣如带领团队获得西浦校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我们的小伙伴大部分都到比赛现场去支持我们,当时感触特别深,很有归属感。“她回忆说:”那几天我们完全就投入到这两件事上,其他工作全部交给了其他同学,他们都完成得非常好。那时候特别感动,就是觉得有多难你背后都有人撑住你,真的很温暖。“

在快速拓展人脉、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相互吸引、彼此倾慕的恋人之外,创业还带给他们自我能力的极大提升。

在林欣如看来,创业经历对人是一个全方位能力的锻炼。她信手拈来,从组织策划到团队合作,从对外谈判到危机公关,“这些能力都需要亲身经历才可以得到切实提升。“

创业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联通校园与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园创业,我们可以在试错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从而提升未来的竞争力。“她补充说。

(图片说明:小灯兔从林欣如等“创业元老”手中传到新的“兔兔们”手中。)

她从这段创业中收获最珍贵的东西不是漂亮的履历而恰恰是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经历,她相信一句话:“你所经历的挫折,未来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垫脚石。”

刘雅婧(下图左一)认为自己受益最大的是领导力、时间管理和多任务处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曾与她共事的张珞琛这样评价她:“她在事业上披荆斩棘杀伐果断,热烈而理性,在生活中深情感性,有着‘强者特质’的温柔,让身边人感受到力量和光。“

2017级经济学专业的张珞琛(上图右一)也是一名校园里的创业者,大学三年里积累了丰富的实习经验,这不仅是她自我探索的过程,很多实习也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张珞琛通过开讲座、做自媒体,提供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辅导、分享实习信息和自我探索的心得。“我发现不少同学关注点都集中在申研上,很多人觉得上了名校就能找到好工作。我们希望能打破这种观点,更早的唤起大学生的规划和职业意识,申研和就业是不分家的。如果我们西浦人在学业优异的同时能兼顾就业和实践,竞争力一定超强!

她认为,如果一个大学生对自己一无所知、缺少职业和人生的规划,毕业3-5年后,很可能他的同辈已经在某个行业里站住脚,而他还仍在选择行业,对自己和家庭都是一种消耗。

“这是我擅长的领域,而且我认为在这件事上我的确可以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说。

在擅长的领域,她通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有效链接,让更多人因此获益。这不仅带给她更多机会和资源,更是让她感到快乐的源动力。

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滕德群(下图)在组队参加全国创业大赛时认识了刘雅婧。他在上大学前就明确了将来创业的志向。在这次组队参赛之前,他一直认为科技才是创业的核心;由于这个项目,他得以结识技术和商业两方面非常优秀的队友,在与他们的团队合作中,滕德群修正了以前对商业的偏见,还进一步了解到自身的长项和不足之处。“这对我实现创业的理想都是十分宝贵的经验。”

学业与创业,鱼与熊掌可兼得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胡璟是个美食达人,课业之余的爱好就是探店,因而总有同学慕名而来求推荐。胡璟(下图)顺势开了公众号“Elissa的吃喝玩乐随记”,没承想这个“不正经”的公号后来分享最多的是严肃的学术干货。

最开始,胡璟只是把课后复习时整理的知识点分享在公众号上,逐渐获得了同学的积极反馈。临近期末,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复习,整理知识点,“那时候意识到我还蛮感兴趣做这件事。”在那之后,她和朋友一起将这件事坚持下来,做每周总结分享,后来又做了关于选课、申研类的内容。

运营这个账号,不仅有督促学习的作用,她还因此找到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经常要和小伙伴一起讨论,通过研讨让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一起学比我自己学习效率更高。”

(图片说明:胡璟和小伙伴们在教室自习、整理知识点。)

“没有大家的相互支持我无法坚持完成这些事。”今年毕业的胡璟说,这件事让她觉得自己输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和小伙伴在一起的回忆构成了她大学生活很重要的部分。

刘雅婧高中时就对农业和生物感兴趣,入校后,她同时选修了商科和生物学的课程。经过大一的学习和实践,她发现商科的课程很有意思同时她也很擅长,于是就正式选了经济与金融专业。

“经济学也是探究规律的学问,我觉得规律非常美。感觉生活中很多小事背后都遵循着这些规律。”学业和实践是刘雅婧探究和理解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两把相辅相成的钥匙

学业与创业如何平衡的问题,林欣如认为主要取决于创业的类型。“对学生来说,不是任何一种创业都能兼顾学习。但就我个人经历来讲,两者的矛盾倒不是那么突出,工作完全可以在学习之外的时间进行,还能倒逼我们提升抗压力、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任务管理各方面的能力。“

“潜力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林欣如说。

后记

刘雅婧同时获得了伦敦大学学院创业学硕士专业、华威大学供应链硕士专业和西浦物流供应链管理硕士专业的录取。考虑到疫情因素,她决定选择先在西浦继续读研,再出国攻读第二硕士学位;同时她也在申请英国的创业签证T1。

林欣如目前在深圳实习,小灯兔的创始团五成员均获取英国G5 精英大学的硕士录取。今年9月研究生开学如果是远程上课,她考虑再找一份实习同时进行。“身边的人都太优秀了,我也要再冲冲。”

胡璟将前往帝国理工学院攻读视觉计算和机器人技术专业,并计划未来继续攻读博士。

(记者:寇博 图片提供:刘雅婧、林欣如、胡璟、藤德群)

2020年07月28日

学子故事 | 那个说爱音乐爱到痴狂的人 去了帝国理工学院
科技
招生专区
西浦故事

学子故事 | 那个说爱音乐爱到痴狂的人 去了帝国理工学院

当鞠杞梓发现了皇后乐队的吉他手布莱恩·梅,他难掩激动。“布莱恩这样的科学家是我真正的偶像!” “他是帝国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博士,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他...

阅读更多
学子故事 | 当毕业撞上疫情:“实习大神”全能学姐的风险管理攻略
科技
商业管理
招生专区
西浦故事

学子故事 | 当毕业撞上疫情:“实习大神”全能学姐的风险管理攻略

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数学专业的闫梓越拿到了8所国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其中包括她最心仪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往届毕...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