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中国研究系新老师:林乐峰博士

2020年10月16日

“我非常喜欢学校的愿景和使命,这和我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全球公民的教育理念相吻合。这也是我选择来这里的原因。“已经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并成为人文社科学院中国研究系一员的林乐峰博士说。去年12月,乐峰获得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世界顶级社会学系的博士学位。

乐峰在中国东北老工业区的一个工人村里长大。他的童年经受了了90年代国企改革、工人下岗和集体维权的跌宕。这些影响给他的社会学之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科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硕士课程的乐峰回到了一家北方的造船厂当学徒工,研究国企改革后车间工人的生产政治。他的硕士论文描述了管理和车间生产的重组如何加强了对工人的控制以及工人反抗管理层“剥削“的 策略。

获得硕士学位后,乐峰决定到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学系继续从事关于中国劳工的研究。

专业经历

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劳资关系矛盾的重心,读博期间,乐峰开始关注中国南方地区的工人抗争,开始研究珠三角地区劳工集体行动的动态和机制。乐峰想要探讨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与受全球化影响的其他国家劳工运动在多大程度上呈现相同或者不同的机制,以及中国党政部门和草根劳工社会组织如何应对工人的挑战,试验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将劳资纠纷制度化。怀揣这样的想法,乐峰去了深圳和广州进行为期约两年的实地考察。

在本土劳工学者、劳工维权人士以及改革派官员的支持下,乐峰得以在中国工会和劳工NGO中进行参与式观察。工作日里,他参加深圳工会劳资纠纷综合试验区的设计和实施,为工会改革出谋划策,并且作为一名临聘的职业化工会干部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工人社区做组织工作。在周末和节假日,他也会参加一些劳工NGO组织的活动,向那些工人维权专家学习如何动员和组织工人进行集体谈判。

在田野里,乐峰是一名研究员,是基层工会的职业化工会干部;但同时也是受难工人的兄弟与朋友。也许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拥有党政地位的工会组织和草根的劳工NGO也许处于价值上的对立,但是来自各方的真诚接纳和开放姿态让乐峰既吃惊又感动。不管在哪里进行调研,乐峰都听到类似的话,“在哪里从事组织工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为了工人的权益”。

深圳工业区内外截然不同的生活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割裂性。乐峰亲眼看到,在工业区内,有许多盈利性的培训学校教授经营淘宝店铺、计算机编程、专业化妆等一些实用技能,并承诺工人完成课程后可以谋求一份不低于4000元的工作 —— 一份在2015年很多低技能工人眼里象征着进入“中产”门槛的收入。许多16-20岁的年轻工人被这样美好的愿景所吸引,而这样的承诺显然只是一纸空谈。

但是,虽然在产线上站立12小时后感到疲惫不堪,尽管知道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的可能性很小,这些年轻的工人依然心甘情愿地交着学费,每天晚上聚集在学校里,求知若渴。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一起?同样的命运,同样的人生目标?又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乐峰说,“也许是他们的共享经历和希望改变现状的共同愿望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些工人中有一些曾经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却因为经济条件落后或是其他某些原生家庭原因而放弃了学业。

“讽刺的是,”乐峰说,“政府和工会也会提供培训项目,而这些项目很多是免费的,却很少被工人们了解。因为官方的广告经常投放在工人很少去的市中心公共汽车站或地铁站,同时官方的培训学校也常常是在工人的空余时间关门,比如晚上和周末。”

乐峰希望通过教育和科研来推动社会改革,他表示,他曾经接受的教育和实地调研经历强化了他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信念。

“我逐渐意识到,要改革现有体制,靠个人努力无异于是蚍蜉撼大树。高等教育也许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们参与社会改革的决心和动力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寄语

“我相信西浦的中国研究系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乐峰说,他认为西浦的中国研究系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优势,立足中国的土地,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索中国。他相信,中国研究系会继续发展并被国际科研机构看到和认可。

最后,作为一名新老师,乐峰希望西浦的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批判思维和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走在中国未来改革的前沿并能够在各行各业展现领导力。

记者:姜影

编辑:林乐峰博士

图片提供:林乐峰博士,倪雁引

2020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