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多种可能

2020年12月22日

新冠疫情的爆发不仅冲击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也促使世界各地的大学去重新考虑如何为那些不能线下上课的学生提供教学。

十二月,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和人文社科学院中国研究系的古德曼教授(下图)在2020年最后一场中国研究讲座上浅谈自己对后疫情时代国际高等教育的看法。

国际教育新认知

“‘国际’不是一个商品,把国际生源源不断引入大学并不一定意味着这就是一个国际化的环境。”古德曼教授说。

他认为,一所严格意义上国际化的大学应该是像西交利物浦大学一样,通过欢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贡献出自己独特而有趣的想法,共同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观念,从而营造出国际化的氛围与环境。

古德曼教授指出:“真正的国际高等教育是一场持续不断地对话,是一场关于如何将人,思想和挑战三位一体相融合的对话。”

只有吃透了“国际化”的本质,大学才可以探索如何在如今国际旅行出国留学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真正的,有质量保证的国际高等教育。他表示,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在中国的土壤上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教育机制创新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轻松访问其他国家的大学图书馆,从不同的站点获取学习内容,和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对这样的观点,古德曼教授表示首肯:“线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在等待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去发掘,去了解。”

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过去的两学年中开发并使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HyFlex已经成功跨越了物理边界。然而古德曼教授依然指出了数字技术在校园内发展的上升空间,他认为,国际大学尚未充分利用这些技术,而疫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数字产品的兴趣与渴望可能都会推动未来数字教学的发展。

(图片说明:HyFlex教学系统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

这样的推动与变革是有例可循的。他以北京大学澳大利亚分校为例说道:“比起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做一场现场的讲座,北大澳大利亚分校的教职工通过录制平均每次10-20分钟的讲座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这样的短视频教学不仅解决了视频容量过大带来的上传,下载与背景音嘈杂的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灵活性。”

古德曼教授也介绍了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学习超市(Learning Mall)提供的汇集全球学者提供的短期课程。“这些课程,也就是学习超市中提供的产品将会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迭代更新。”

他认为,以上这些例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指出了变革中的其他种种可能。譬如,这样“可堆叠式”的短期课程也许会在将来成为一种获取大学学位的新途径。

“我并没有肯定地说高等教育一定会完全投靠数字主义和消费主义。我只是预测,在后疫情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部分课程的授课模式,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也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革,去更多的聆听消费者的需求。” 古德曼教授说。

“改变”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国际高等教育的潜在变革并不应该成为让大家感到恐惧的事情。

“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国际高等教育也会随着社会浪潮沉浮。我们从变化走来,也会持续走向变化。我们需要拥抱改变并对光明的未来怀抱期待,因为改变,才是开启未来的那把钥匙。”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于国家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我们需要的正是那一点希望与想象力。” 古德曼教授说。

(记者:姜影 编辑:寇博 摄影:刘文珺)

2020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