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生通过研究导向型学习助力绿色社区

2021年04月30日

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六部门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116名大二学生在UPD110课堂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成为老旧小区改造国家级试点项目吴江鲈乡二村、三村社区绿色社区创建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

4月22日,恰逢世界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他们通过开放空间的方式,在西浦北校区的利物浦亭展示了自己为鲈乡社区花园生态修复所创造的小组作品,并为前来观展的师生们仔细讲解了每件展品的意义。

这些致力于恢复生态的装置也呼应了此次地球日的主题:“恢复我们的地球”。在校园展览后,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还将在当地社区和学校进行展出。

螺旋花园

螺旋花园项目组的同学们是第一批将设想投入现实的。 冯大陆所在的小组将他们的螺旋花园设置在小区中心广场,取名为“半月花园”,它由两个用砖块砌成的从高到低的弧形组成,形似月亮。

在“半月花园”小组成员看来,螺旋花园的实用性其实远大于观赏性。“螺旋花园是由高到低搭建、具有不同朝向的,越靠近顶部,光照越强、水分越少;越靠近底部,光照越弱、水分越多,因此不同习性的植物都能在花园中找到最喜欢的位置。”冯大陆介绍说。他们还特意选择了可食用的食物进行种植,这样小区里的居民们会更有意愿维护这个花园。

陆雨辰所在小组创作的“水边花园”也采取了螺旋式结构。由于选址的不同,水边花园的主要制作材料是更为环保的石头。同时,这一小组采用的厚土栽培技术也值得借鉴。通过砖块碎石-土-菜叶为主的厨余垃圾-土-落叶-土的层层堆砌,以发酵作用增加了土壤营养,并有效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课程负责人常莹博士介绍说,螺旋花园概念来自于朴门永续理论,利用地转偏向的原理,充分利用地势高低,创造不同的朝向,可以同时种植喜阴或者喜阳的不同种类植物,依靠植物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互相补给。

“并且,水分和养料可以从高处自然流向低处,同时保温、锁水,在最小的面积内创造最多的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如果搭配厚土栽培、小水池、昆虫屋、蚯蚓塔、雨水收集等其它生态装置,可以成为微型绿色基建生态修复的集约用地的示范模式。”她说。

昆虫屋

昆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植物传授花粉,促进生物多样性。玉柠榕所在的小组设计了名叫“昆虫妙妙屋”的昆虫屋,他们选择了防水材料,来适应社区中近水地点的环境。“我们用不同的材质布置分区以吸引不同种类的昆虫,让它们能喜欢这里,在这里进行繁殖。”她介绍道。

他们还在昆虫屋的侧面放了一些互动信息板来介绍不同昆虫的习性。“我们希望通过增加趣味性,吸引社区中更多的小孩子去了解昆虫、接触昆虫、爱护昆虫。”昆虫妙妙屋的小组成员朱晓宁补充道。

曾函玉所在的小组同样也制作了昆虫屋,并取名为“Insect No Bug”。他们的作品全部采用废弃的竹制品搭建,并预计投放在鲈乡二村的锁孔花园中。曾函玉说:“昆虫能够带来生态的平衡,而昆虫屋的目的就是生态保护和修复。”

同样选择昆虫屋作为项目主题的田文康在介绍小组作品“便携式旅馆(Honey Comb)”时,则提到了趣味与互动的重要性。“我们用木板相互嵌套,组成了蜂巢式的六边形,每一个六边形都可以用磁铁两两组合。在后期投入使用时,居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拼接了。”

不过,田文康也承认,目前的设计中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磁铁虽然能让整个项目更灵活,但它可能会对蜜蜂等昆虫有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设想之后用螺钉代替磁铁,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的机动性,也不会对昆虫们造成伤害。”

雨水收集装置

另外有四组同学合作完成了“雨水收集装置”的设计。雨水的再利用对保护水资源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秦子熙同学说:“我们的前端雨水收集装置由竹筒构成,其中填充了碳颗粒,更换方便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负责过滤雨水的李云卿同学则表示,“我们用三层环保材料进行了初步过滤,过滤装置具有简易可复制性。”

常莹博士作为该课程的负责人,对同学们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动手能力表示了肯定与赞许。她说,该次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是培养未来驻地规划师、设计师职业素养的好机会,是融合式教育深入服务于本地社区的进一步探索。

“学生通过研究型学习进行创新,创造互动热点,营造绿色社区文化,带动居民参与空间生产。这一次合作既提供了学生们学习成果落地、检验和反馈的机会,又助力了社区基层治理,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学习创新型热点营造、频繁的互动、多方资源的链接共享与居民增能这四个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了绿色社区生态治理的共同体。” 她解释道。

(记者:陆柯羽、陆雪辰 编辑:钱懿 摄影:王雅澜)

2021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