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SURF小故事:英语外教在华真的还是“香饽饽“吗

2021年11月10日

根据中国科学报统计,中国约有三亿多人在学英语,家长,学生,职员组成了学英语的主力军,而这个数字只增不减。外教这个群体,在英语教育行业中独占鳌头,向来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首选,对标的是高质量的英语教育、正宗的口音、以及文化的熏陶。

然而近年来一部分研究报显示,外教群体也在逐渐分化,南非籍老师在中国的受众市场不断缩小,甚至受到了人际关系及教育机构制度拟定上的“种族歧视“。在应用语言学系Dimitris Kitis博士的带领下,3位人文社科学院的学生组成SURF小组,就长江三角洲地区南非籍英语教师的在华工作经历,动机与身份认同进行了系列研究。

“我们发现,比起黑种人,用人单位与家长更倾向于雇佣白种人。”汤轩宇,SURF小组成员中的一位说道。“这是由于市场上对于什么是‘母语者’的定义范围较为狭隘造成的。”

“市场的通识概念中认为英语母语与白种人英语是可以画等号的,而白人英语也分三六九等。最受欢迎的是英音,然后是美音等。”

这样的偏见在英语教育机构等类似产业的广告上也有迹可循,英美白人的画像总是高高树立在海报上,招聘启事中也会看到“欧美白人”等限制性词条。

同时,近年来,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加剧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外国人在华特权”的舆论甚嚣尘上真假难辨,负面报道一旦出现便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实际采访中我们发现黑人老师们的经济与社会地位都处于劣势,网络的过激言论往往也会将南非籍英语教师置于更加尴尬不利的境地。他们在网络上的舆论形象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其实千差万别。”汤轩宇说。

“我们采访中的一位南非教师表示,2015至2019年是南非教师蜂拥入中国的高峰期。2018年中国驻南非大使馆共发放了1200多份相关工作类型的签证。”

“从2019年疫情开始到现在,由于疫情的反复,外教人手紧缺,南非籍老师与机构周旋商谈的空间反而更大了。”

通过对在华从事英语教育的南非籍教师进行采访,让他们口述自己的经历,小组成员使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法发现,在华南非籍英语教师主要面临的困境包括不平等的薪资待遇,家长的抱怨以及有霸凌嫌疑的工作合同。这样的困境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

“首先因为肤色偏见,对英语母语定义的狭隘,家长对南非籍老师持否定态度者居多。因此同样的英语水准下,黑人相比白人失去了更多市场竞争力。”汤轩宇介绍说。

“失去了竞争力就意味着更少的薪资,即使黑人教师有着更卓越的英文水平,愿意承担更多工作内容,也并不能换来同等的薪资待遇。”

“于是一部分机构开始在合同上做文章,利用南非籍教师对文化社会规则的不熟悉,使用模棱两可的遣词造句来混淆视听。”

在采访中,小组成员们还发现南非籍教师的护照或工作证明等可以支持他们在中国合法生活的文件往往会被教育机构扣留,以此成为各类不平等条约的谈判“筹码”来制约黑人在中国生活与工作的选择权。种族与阶级在劳务市场激烈交织。

“除了少部分南非籍教师勇于站出来为自己和同胞发声,更多的时候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之重要证件被扣留,反抗歧视的成本高代价大,老师们都选择息事宁人,被动回应职场压迫。”汤轩宇说。

即使受到疫情和教育改革的影响,英语教育在国内依然狂热,学习英语给教育和就业带来的红利长期来看不会改变。外教也许还是香饽饽,但是对于南非籍外教来说,也许是一个寒冬。

“尽管这些老师在国内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但是他们对中国的评价依然是积极的。教育机构和市场选择的问题并不影响他们将中国视为一个安全稳定且和谐友好的国家。”

小组成员表示,其中一位受访者褒奖“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希望未来,他们能够在这个安全美丽的国家拥有更多保护与话语权。

记者:姜影

2021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