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学生金典: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022年04月25日

“我最喜欢的昆曲是《桃花扇》,透过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国家兴亡的宏大历史。虽然结局不尽完美,却依然荡气回肠。”人文社科学院新生金典说。

在刚刚过去的冬天里,金典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就昆曲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做了系列社会实践调研并在校内评比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走进昆曲博物馆,走近昆曲与演员,切身感受昆曲的艺术魅力:“希望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昆山地区,也是中国戏剧的最高典范和集大成者,许多地方的剧种都受到过昆曲不同程度的哺育和滋养,所以昆曲也是‘百戏之祖’。”金典介绍说。

走进昆剧院,观摩着工作人员从前期准备到后期表演的全过程,金典才意识到昆曲不单单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么一件事。

“昆曲的完成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配合,舞美,灯光,场务,装台缺一不可。这样的辅助支持性工作所要花费的时间完全不输于‘台下十年功’。演员表演完毕后的拆台工作常常也要持续到半夜才能收工。”

而这背后不为众人所知的努力也并不能被所有观众理解,昆曲依然只是为小众所消遣的艺术:“在我们以前的认知里,戏剧是老年人的专属,但其实不然。在昆剧院现场,我们发现来观摩表演的人数虽少,但还是年轻一代居多,这对昆曲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是一个好苗头。“

通过专访苏州大学昆曲研究专家并视频连线采访了海外昆曲研究者和戏剧家,金典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国风回潮,昆曲也在不断创新中谋求发展。

“部分昆曲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剧情及音乐进行改编,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但改编后的剧目质量也是稂莠不齐,因过于追求改革与创新,反而使得昆曲变成了有昆曲韵味的话剧和歌剧了。”金典认为,昆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许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为了迎合市场进行改编丢失了昆曲的内核则是因小失大。

而昆曲的内核究竟是什么,金典也与昆曲专家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昆曲的内核就是程式化的表演,文学剧本,传统的曲调与唱腔,在保留这些元素和约束在昆曲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作品培优与创新才能让昆曲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如今金典最喜爱的《桃花扇》也不再满足于平面化的舞台呈现了。“借鉴西方的“条屏布景“并配以多层平台,通过‘线’与‘面’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立体的舞台故事空间。虚拟技术的运用更是使得观众在‘幻‘与’真‘的审美享受中荡漾。”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走访昆剧院专家的过程中,金典发现昆曲已经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一些大的昆剧团会每年在世界各地进行巡演,把昆曲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去年暑假,我去江苏省昆剧院看演出,当看到《桃花扇》、《牡丹亭》的唱词配上美妙的英文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一下子被震撼了!诗意唯美的昆曲竟可以用另一种语言完美呈现,而且如此珠联璧合。”

剧目结束后,金典有幸采访到了翻译这些昆曲唱词的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专家乔西﹒斯坦伯格教授:“他告诉我,翻译昆曲的原则是,让观众用最快的速度读懂理解,并尽力保留原著的含义和意味,不能把观众的目光从舞台上拉走,要让他们立刻就明白现在台上发生了什么。”

如今,斯坦伯格教授的昆曲英文译本已被昆剧院作为珍贵资料收藏,成为向世界展示昆曲之美的重要桥梁。“这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与弘扬,更需要多样化的交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金典说。

秉持着这样的初心,近日,她翻译的科普绘本《找一找,自然真奇妙》刚刚出版。该书旨在鼓励孩子亲近自然,帮助孩子理解成长的乐趣、生命的可贵,理解自身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感知自然的能力。

《找一找,自然真奇妙》是金典翻译出版的第三本图书,在此之前,她还翻译过两本绘本,《你能找到12只忙碌的蜜蜂吗?》和《海底蛋糕师》:“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中国很多著名的翻译家本身就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比如郑振铎、冰心、丰子恺等。他们在翻译国外的作品时,为了让中国的读者容易理解,需要对中国的文化非常熟悉。”

学习中国文化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还是大一新生的金典已经决定了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我希望能够在中国研究专业更系统地了解中国,将来不仅能更好地将国外的作品用中文呈现,而且能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用英文介绍给国外的读者和观众,为中外文化交流做一点贡献。”

以英文为媒介,以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金典的文化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

2022年0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