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4月)

2022年05月05日

过去的一个月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科学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和《城市商报》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内容包括科研成果、学者观点、西浦-集萃学院一周年、学子风采、高考与招生咨讯和校园动态等。

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China, ArchiExpo, KOMPAS和EurekAlert!等外文媒体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多次发声。

1. 科研成果

《人民日报》:对抗新冠病毒应避免锌营养缺乏,西交利物浦大学学者发表新冠相关研究成果

导读:据4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对美国表层土壤中硒、锌、铁、铜的浓度与人群新冠肺炎病死率之间的地理关联展开研究,发现土壤锌浓度较低的县,新冠病死率的风险大幅增加。研究表明,对抗新冠病毒应避免人体锌营养缺乏。

《城市商报》:降低50%能耗!西浦学生开发地铁列车时刻表新模型

导读:据3月28日《城市商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郭一达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计算地铁列车时刻表的新方法能够降低50%的能耗,为地铁列车的能耗优化提出新思路。

该新闻亦吸引了《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等媒体报道。

2. 学者观点

《光明日报》:南京大学首提“去国际排名”意味着什么

导读:4月25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主任谢波博士在《光明日报》上针对“南京大学首提‘去国际排名’“这一热点话题发表新闻随笔。谢波博士指出,对于高校来讲,虽然国际排名的热度和“信度”不复从前,但决定“去排名”仍需要很大的勇气与策略支撑。而且,排名也并不是说想去即去,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大学要破除固有的排名思维。大学可以被评价,但大学不该被排名。

随笔最后他表示,大学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人才上,而不是其他方面。要想淡化国际排名,同样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后者有必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评价体系,进而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评价体系。

该新闻亦吸引了华商网、环球人物网和今日头条等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不看“洋指标” 中国大学会否迎来“退榜潮”

导读:据4月26日《中国科学报》报道,近日,国内首个引入SCI“洋指标”的南京大学释放出拒绝国际排名的信号。这是一家之言,还是高教界共识?国际排行榜的杀伤力,不仅在于造假、买榜制造的不公平,更在于其变成了高校办学的“指挥棒”,将排名与资源分配挂钩。拒绝国际排名的同时,中国高校又该怎样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对此,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排名真正的价值有二,一是那些本身优异却被低估的大学,如果排名序次的提升引起社会的关注,学校的社会声誉就会得到改善;二是把排名作为一面镜子,发现自身不足并持续改进。这些因素决定了高校是否“跟风”。

席酉民认为,因极强的信息不对等性,大学发展一定要有自身的清晰定位和独特性,经过长期坚守和努力,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品牌和声誉。注重口碑的力量,通过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故事、研究的成就以及教育创新的故事,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来展现一所学校发展的真实面貌。“展现得越多,公众的判断越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

该新闻亦吸引了新浪科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今日科学和腾讯网等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基于研究的学习是本科生教育有效途径

导读:兰州大学本科生发31篇论文、硕士招生中“课题和论文”成为“硬通货”……随着近期类似事件和现象曝光,“本科生该不该搞科研、该如何搞科研”成为高教界亟需解答的问题。4月26日,《中国科学报》就以上话题同时刊发“一正一反”两方面观点,以期抛砖引玉,引发进一步争鸣和讨论,深入认识本科生搞科研的利弊得失、潜在问题和影响,为老师和学生们在实践中“趋利避害”提供借鉴。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博士以“基于研究的学习是本科生教育有效途径”为题持正方观点。他表示,一直以来,关于大学是否要支持和鼓励本科生做研究都是有争议的话题。这些讨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是否值得做的问题,即本科生做研究的价值是什么,以及与本科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什么关系;二是可行性问题,即大学能否有效支持本科生做研究,包括资源是否充分、本科生的能力是否足够等。

3. 西浦-集萃学院一周年

《现代快报》:西浦-集萃学院一周年:把硕博士培养放到产业最前沿

导读:据《现代快报》4月11日报道,4月9日,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创建的西浦-集萃学院迎来了一周年生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副校长(科研)、西浦-集萃学院执行院长马飞教授表示,“我们把学生放到产业的最前沿,让他们真正能够学到东西、做出东西,在硕博士研究课题上取得成果。”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和《江南时报》等媒体报道。

4. 学子风采

《扬子晚报》:大学毕业作品揽获多个国际电影奖,专访23岁导演:一些细小却丰沛的情感支撑我创作

导读:据4月20日《扬子晚报》报道,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毕业生韩艺执导的毕业电影《孔雀鱼之死》,已入围柏林国际艺术电影节等10多个电影节,并荣获哈里卡纳苏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等奖项。

该新闻亦吸引了《新华日报》、中国新闻网和苏州广电-看苏州等媒体报道。

扬州网:90后小伙乐当“家乡推荐官” 火了!短视频播放量已破亿

导读:据扬州网3月30日报道,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毕业生严丹晨拍摄的多条扬州风景视频在“抖音“平台上播放量破百万。“我是在东关街旁的大草巷长大的,从小在扬州城到处跑到处逛,长大了工作了,就想通过镜头语言,将我喜爱的扬州拍给大家看。”

5. 高考与招生资讯

《苏州日报》:“疫考过来人”送来“能量分享棒”

导读:据3月28日《苏州日报》报道,为鼓励疫情下的高三学子,他们邀请了三位在苏高校的大二学子,请他们聊聊高考备考的心路历程,分享宝贵经验。

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大二学生吴浩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高考,每个人境遇不同,但做好自己能做的,剩下的就可以坦荡地交给命运。他把“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希望大家找到自己的“山巅”。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2招办说备考丨西交利物浦大学解启健:保持清晰的头脑 笃定的信念和睿智的心态

导读:据3月31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报道,2022年高考进入倒计时阶段,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常态化挑战面前,考生们接下来的备考依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高效复习?如何缓解紧张情绪?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备考?有哪些渠道了解到最新招考政策?

为帮助广大考生家庭搭建一个权威的高招咨询平台,国际在线教育频道在2022高招进行时专题报道中特别推出 “招办说备考”内容,邀请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内的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为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解读最新招考政策,帮助考生复习备考,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6. 校园动态

《新华日报》:第六届营销科学与创新国际高峰论坛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

导读:据4月16日《新华日报》报道,第六届营销科学与创新国际高峰论坛(MSI 2022)于当天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以线上方式举行,三百多位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技术、管理创新和定制化战略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和新浪等媒体报道。

7. 多语种媒体报道

SUPCHINA: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中国为拯救自然做出了哪些努力?

导读:作为全球17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以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如果情况允许,第15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将于今年在昆明召开。

对此,3月24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的肖凌云博士在SupChina上发表评论说,峰会框架的核心主题是“30 x 30(30 by 30)目标”,即在2030年之前保护地球30%的土地和水资源。

TIMES HIGHER EDUCATION:机器翻译: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出的问题

导读:语言翻译软件如今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具。3月30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英语语言中心的Andy McIntosh老师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上发表文章,强调了学生在使用翻译软件进行二语习得时应考虑的实践和道德问题,以及翻译软件给教师们带来的挑战。

新华社:研究揭示中国西北地区人与雪豹成功共存机制

导读:据新华社4月2日报道,健康与环境科学系的肖凌云博士在其最新研究中探讨了放牧活动(尤其是牧牦牛和绵羊)对雪豹及其猎物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存。

肖博士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为了保护大型肉食野生动物需要为它们提供大面积区域。但通过研究发现,即使是雪豹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需要的也不过是散布在牧民牧场上的一些岩块区域。”

该新闻亦吸引了中国网、Technology Times、Earth.com、环境新闻网、《科学》杂志和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报道。

ARCHIEXPO E-MAGAZINE:张家口可持续房屋设计与建造的挑战

导读:张家口是2022年冬奥会三大赛场之一。据Archiexpo E-Magazine 4月6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中美院校组建的Y-team在张家口建造了一座可以完全通过太阳提供能源的房屋。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Marco Cimillo博士担任该跨学科小组的教职负责人。他指出,可持续性设计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成果和用户体验。

“该建筑拥有多层围护结构,包括层压竹子的主要结构,这是一种天然的低影响材料。”Cimillo博士说道,“而且,通过调整目前的配置,我们可以在不同气候地区建造这样的房屋。”

TIMES HIGHER EDUCATION:如何提高学生线上学习的参与度

导读:随着语言学习转为线上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逐渐成为一大问题。4月12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英语语言中心的赵钰旸老师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上发表文章,针对如何创造良好互动环境提出了一些值得采纳的策略。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提前知道他们该做什么,创造一个能有力支持学生能动性的环境,并且给与学生清晰简明的指示。而老师们则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尤其是在困难挑战时期。”

EUREKALERT!:生物的未来形态:人类活动正在影响生物多样性

导读:据EurekAlert!4月14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在海南岛上的活动导致鸟类出现生物同质化,群落和物种日趋相似。

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助理教授Emilio Pagani-Núñez博士指出:“我们仍有望维持生物多样性,经济增长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有可能兼顾的。但我们也有可能为此付出代价。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制定针对性政策,尤其是针对多样化或脆弱生态环境和群落的政策。”

该新闻亦吸引了UK Today News、《红板报》、《欧亚评论》、PHYS.ORG、《科学》杂志、NewsBreak、infobae、葡萄牙EcoDebate和韩国Naver News报道。

KOMPAS:提供国际领先的高等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助力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导读:4月14日Kompas发表了一篇关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专题报道。报道中表示,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中国领先的国际化大学。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校友讲述了其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留学经历,以及留学生们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公司求职时,西浦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就业竞争优势。

WORLD CONSTRUCTION TODAY:数字化建筑平台服务商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

导读:据4月14日World Construction Today报道,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与数字化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以线上签约形式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以期通过加强双方合作,提高建筑、工程和建造领域内的数字化意识,共同打造更好的建筑环境。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建立教师与信息技术团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无缝教学支持

导读:4月22日,西浦知识与信息中心主任、西浦学习超市主任毕新博士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上发表文章阐述了一种在教师与信息技术团队之间建立互信,且能确保更快、更透明地处理技术问题的简单方法,即搭建一个信息技术主管和工程师们可以即时通讯的平台,并且开放给所有教学成员。

(编辑:陶韵吉 王国娟)

2022年05月05日

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3月)
要闻聚焦

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3月)

过去的一个月间,《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我苏网、《苏州日报》和苏州电视台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内容...

阅读更多
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1-2月)
要闻聚焦

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1-2月)

过去的两个月间,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和苏州电视台等国家级及省市级媒体关注...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