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过去的一个月间,《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第一财经》及名城苏州网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内容包括学者眼中的“中国这十年”、产学研协同育人、科研成果、专家观点、学子风采和校园动态等。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EurekAlert!和The China Project等外文媒体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多次发声。
1. 学者眼中的“中国这十年”
新华社:全球连线|百年与十年,家族与我的中国印记
导读:据新华社10月18日报道,美国教授施爱伦在苏州任教十多年,她对这座城市及文化非常着迷。在见证中国发展的同时,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续写着家族与苏州珍贵的百年情缘。
新华社:10年和100年:美国女士和她的家族与中国的情缘 (10 YEARS VS. 100 YEARS: AMERICAN LADY AND HER FAMILY'S TIES WITH CHINA)
导读:10月5日,新华社报道了在苏州工作近10年,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任教的Ellen Touchstone博士与中国、与苏州的故事。Ellen Touchstone博士的祖父母早在100年前就来到中国工作,在见证中国这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她也感到自己和祖父母更近了。此外,她也对苏州和这座城市的文化非常着迷。
《人民日报》:农居改善实验,乡村形态焕新
导读:据《人民日报》10月11日报道,沭阳县陇集镇墩前村曾经是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五年来,它的蝶变可谓一年一个样:2018年全面脱贫、当年成为苏北农房改善试点村,2019年底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20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成为当地经济强村,2022年,墩前社区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美国建筑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师亚当·布里尔哈特和东南大学3位留学生认为,人的住宅空间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有深刻互动关系,苏北的农房改善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力量?他们走进墩前村一探究竟。
《新华日报》:外国人眼里的“江苏这十年”合集|家的故事 百姓生活 中国图景
导读:2022年夏秋之际,美国建筑师、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教师亚当·布里尔哈特(Adam Brillhart)领队的田野调查小组走遍江苏大地,观察这十年中江苏人“家”的变迁,观察中国城乡建筑空间再造与人的生活及社会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跟随记录呈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出了新媒体产品Home Story in Jiangsu——外国人眼里的“江苏这十年”系列。
10月8日,《新华日报》正式发布“外国人眼里的‘江苏这十年’”系列视频。在南京小西湖,城市微更新“旧城改造”与“民生改善”兼得,留住原住民和百年烟火气,调研小组在许庆家的枇杷树下理解家族情感记忆;在宿迁沭阳县陇集镇墩前村,实验性低成本改善农房,新农居成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力量,年轻人陆续返乡,全民创业激发乡村活力;在淮安洪泽湖畔,十年禁渔只为年年有鱼,渔民上岸置家,转型创业,政府推动生态治理和保障民生和谐共生;在苏州,听吴侬软语,互联网赋能小家庭,新生代评弹演员家变直播间,创新传承非遗文化,亦可享受温馨家庭生活;在南通如皋武定苑,适老化改造重塑养老服务型社区,两代人保持“一碗汤距离”,中国式颐养照护兼顾平衡,世界长寿之乡更显温情。
该系列新闻亦吸引了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吴江新闻网、大众网、大洋网、中国台湾网、今日头条、新浪网、搜狐网和网易等媒体报道。
2. 产学研协同育人
苏州电视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校企“双向奔赴” 深化产教融合力促高质量发展
导读: “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夯实生物医药人才基底“是西浦慧湖药学院成立之初就确定的方向。截止目前,学院已与4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内容涵盖人才培养、药物研发、共建实验室、合作成果转化及应用等多个方面。
9月19日,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接受联播苏州栏目采访时表示, “产业学院基本上都是由大学、产业联盟、政府和周围的相关机构甚至社会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形成一种生态。这种生态来促进整个一个产业的,从研究、人才以及到它的共享平台然后再到产业的技术转化,最后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的进步。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跟产业跟社会更深度地互动和融合。”
西浦慧湖药学院助理教授程垦博士在接受联播苏州栏目采访时表示,“课题在最开始萌芽就是源自于企业和老师的课题,就相当于加快了课题的新药研发的进度以及转化的可能性。跟企业共同培养博士生,那我们会跟企业的导师共同来带这个博士课题。”
3. 科研成果
《扬子晚报》:西浦学者最新研究彰显中国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潜能
导读:9月30日,《扬子晚报》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与西湖大学合作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如果中国在政策制定中能更强调农业多样化,将对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团队呼吁将农业多样化纳入中国现有政策,并考虑与供应链有关的创新做法,以促进可持续农业生产。他们表示,添加这些政策,会为中国带来更多机遇。
《新华日报》:西交利物浦大学新研究从五个维度揭秘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导读:据《新华日报》9月20日报道,西浦未来教育学院研究者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对学生适应中外合作大学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等媒体报道。
4. 专家观点
《第一财经》:刻意宣扬女性消费, 是在遮蔽深层次的不平等
导读:2018年10月,青年学者黄炎宁在交完博士论文,感觉忽然失去生活重心时,受邀翻译了美国社会学家瑞秋·谢尔曼的《不安之街》。初看这本写美国富人阶层的焦虑的书时,黄炎宁第一感觉是有趣,书中很多内容都和以往他对富人的印象不一样。全书翻译完后才觉得,这些美国富人因拥有财富太多而产生的良心不安和焦虑,竟和他博士论文的研究颇有相似之处。黄炎宁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网络流行语里的阶层和性别维度。
“这些中国社会的新中产把自己看成 ‘屌丝’,与那些把自己视为中产的美国富人挺像,都觉得这样的定位相对而言更舒适,或者说道德上是最OK的状态。”10月14日,如今已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系助理教授的黄炎宁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城市商报》:教育部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上热搜 谈恋爱这件事,需要教吗?
导读:近日,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的蒋诗榆老师10月10日刚上完《性别与恋爱心理学》选修课的第一堂课。她在接受《城市商报》采访时表示,在跟部分学生交流时,会发现学生对恋爱问题是比较困惑和迷茫的,不知道怎么去开展一段恋爱,也不知道怎么去培养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而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学生们也容易因为羞耻感避而不谈,但建立亲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来看,大学这个阶段正是应该是去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一个关键期。”
5. 学子风采
《扬子晚报》:为了让自己少熬夜,大学生花6个月时间做了一款APP
导读:据《扬子晚报》9月21日报道,为了让自己少熬夜,西交利物浦大学大三学生胡逸飞用6个月独立开发出一款手机APP,量化睡眠数据。APP上架后,一度登上苹果应用商店健康健美分区的前100榜单,还获得编辑推荐。很多用户使用他的APP之后,对自己熬夜的情况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胡逸飞的熬夜情况也有所改善。
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他笑着说:“我这个‘熬夜星人’的入睡时间也提早了大概1个小时,希望能给更多人帮助吧!”
该新闻亦吸引了苏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6. 校园动态
《苏州日报》:西交利物浦科研项目亮相苏州国际创新挑战赛
导读:据《苏州日报》9月27日报道,在近日举办的2022“科技镇长团杯”苏州国际创新挑战赛——西交利物浦大学科技创新项目专场对接会上,来自西浦智能工程学院、理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的七位老师向现场嘉宾分享了八个优质科技创新项目,项目集中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和名城苏州网等媒体报道。
《姑苏晚报》:让建筑与古城对话 “在何方·去故乡”在东升里开展
导读:据《姑苏晚报》10月4日报道,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杂志归格团队策划和设计的“在何方·去故乡”展览在姑苏区平江路东升里开展。本次展览的装置分布于东升里街区,尝试以街道展览的形式,与苏州古城及其居民和游客进行有趣的互动和对话,让这些古老的街道产生新的可能性、焕发新的活力。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和《苏州日报》等媒体报道。
《扬子晚报》:“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年度候选人现场考察对话 第四期
导读:10月14日上午,西交利物浦大学发起的“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第四期年度候选人现场考察对话即将重磅开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郑强教授将分享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并展开面向未来的教育探讨。郑强曾任贵州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厅级),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本次对话采取线上+线下的参与方式,扬子晚报通过紫牛新闻直播、百度直播等多个新媒体直播平台全程现场聚焦。
7. 多语种媒体报道
THE CHINA PROJECT:破土而出,乘风破浪:中国电影界值得关注的八位女性
导读:9月22日,The China Project报道了对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文化科技学院的卢潇博士和孟偲佳博士的采访。两位老师总结了在中国电影界取得重大进展的八位女性。
PV MAGAZINE:基于MXENE的过氧化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可达23.66%
导读:9月23日,PV Magazine报道了近期一项关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该研究由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及中英两国其他三所高校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研究使用了一种名为MXene的新材料来改善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该新闻亦吸引了FocusTechnica等媒体报道。
PROJIN NEWS:研究人员发现着色建筑混凝土的致命缺陷
导读:9月25日, Projin News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人员近期关于着色建筑混凝土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绿色的建筑颜料中含有杂质,该杂质对砂浆的性能有影响,因而混合后会产生劣质混凝土,而红色和蓝色的颜料则影响不大。
EUREKALERT! :研究发现中风治疗新可能 纳米粒子可提高脑部刺激疗效
导读:9月28日,EurekAlert!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国内其他高校联合开展的一项科研。研究表明,在动物实验中,将脑部刺激与含有纳米粒子的鼻腔喷剂结合使用,有助于治疗缺血性中风。
该新闻亦吸引了Technology Networks、Alpha Galileo、Phys.org、Mirage News、SCIENMAG、News Medical和Vietnam Explorer News Channel等媒体报道。
《泰晤士高等教育》:高校应该如何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
导读:9月28日,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李娜博士、张晓军博士和席酉民教授,以及来自利物浦大学的Maria Limniou博士联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上发表文章,就高校如何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给出了实用建议。
TECH XPLORE:新研究探索VR头戴式显示器不依赖手持式控制器提取文本的不同方法
导读:据Tech Xplore10月12日报道,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伯明翰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展了一项研究,探究了在使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头戴式显示器时,不依赖手持式控制器来提取文本的不同方法。研究强调了其中一些方法的优点,特别是通过眨眼实现互动的方法。
该新闻亦吸引了News Azi、Today Headline、Vietnam Explorer News Channel等媒体报道。
EUREKALERT! :研究表明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支持
导读:据EurekAlert!10月14日报道,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王楷杨、郭芳宇博士、张澄博士以及来自林肯大学的Dirk Schaefer教授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障碍,并对这些障碍进行了分类与排序。排名前三的障碍包括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管理层引导与帮助的缺失,以及相关资源及专业人士的匮乏。
该新闻亦吸引了BIMPLUS、Innovation Report、Alpha Galileo、Eurasia Review、Tech Xplore、Mirage News、Bioengineer、SCIENMAG和Direct Industry E-Magazine等媒体报道。
(编辑:陶韵吉 王国娟)
2022年11月04日
相关新闻
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8-9月)
过去的两个月间,《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南方人物周刊》、《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
阅读更多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7月)
过去的一个月间,《人民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中国江苏网、《新民晚报》、《贵州日...
阅读更多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6月)
过去的一个月间,全国多个省市累计40余家媒体发布西交利物浦大学相关报道70余篇,关注度与美誉度又创新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