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三把钥匙解码苏州工业园区的飞地合作

2023年05月16日

4月13日,受西交利物浦大学邀请,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吴学军先生向学校师生分享了苏州工业园区飞地合作的经验与成果,并从规划视角剖析了多规合一在飞地项目中的价值及应用。

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与环境校级研究中心主任徐蕴清博士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座的背景。当前区域间要素流动频繁,诸多地区面临资源约束困境,“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不仅是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手段,也是地区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式。

作为“飞地经济”的实践先驱,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推动‘软件转移’将近30年。园区在市域内、省内外、境外持续开展飞地合作,积攒了许多宝贵经验,而吴学军先生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飞地合作的亲历者,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飞地园区合作项目。

(徐蕴清博士)

吴学军首先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的中新合作机制、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等整体概况,并用几组对比照片向大家展示了近30年的变化。他通过展示苏州工业园区从1994至今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变迁,介绍了其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以及中新合作中特色鲜明的内容,包括高标准的城市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邻里单位模式等。

吴学军表示:“苏州工业园区长期面临土地存量有限,亟需打破空间瓶颈的问题,而飞地合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思路。

“从2006到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密集开展了多个飞地合作项目,从东部的长三角,到中西部的一带一路沿线,这些园区的面积之和已经相当于苏州工业园区本身的面积大小了。”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研究院吴学军)

对于“飞地合作”,吴学军创新性地提出可用“三把钥匙”对苏州工业园区的飞地合作经验进行解码。第一把钥匙是“政府牵头合作”,依托政府强大的资源聚拢能力,提供坚实的政策和资金支撑,包括“打包复制”和“服务型输出”两种合作方式;第二把钥匙是“市场主体助力”,即由国企单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去合作项目做区域开发,包括“土地出让分成模式”、“PPP模式”和“服务输出模式”;第三把钥匙是“市域协同发展”,是在做好“外联”基础上探索的一种“内合”模式,主要体现在空间、治理和功能三个一体化。

结合三把钥匙和园区国资新建元的实践,吴学军详细解说了苏宿工业园区、贵安新区苏贵产业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和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四个典型案例的发展成果和特色。

苏州工业园区飞地项目分布图(图片来源:吴学军)

吴学军表示:“飞地合作要践行‘规划先行’理念,并注重‘多规合一’,高水平制定合作园区发展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投融资规划。产业规划面向片区产业落地招引,空间规划绘就片区发展蓝图,投融资规划则指导项目实施、注重收入与支出的自平衡。”

他结合项目经验强调,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需要同步做好,投融资规划更是合作持续推进的关键。为优化园区产业结构,从源头控制减少碳排放,全流程全体系的绿色发展规划也是未来园区规划需要关注的重点。

最后,吴学军结合现场大部分师生的城市规划学科背景,阐述了好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有益影响,包括给城市带来一定经济效益、降低土地开发使用中的成本、克服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也能带来较好的城市风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供稿、图片提供: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与环境校级研究中心 编辑:钱懿)

2023年0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