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翻译学科和人才的转型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和行业的共同焦点。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翻译专业老师一行近日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华为翻译中心,旨在深入了解翻译专业的发展路径、学生管理策略和活动组织经验,同时把握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进展和人才培养方向。
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入交流
西浦翻译专业教师团队首先到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与学院教授深入交流了两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校本特色、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港中深的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在独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路径。在交流过程中,双方一致认为翻译专业毕业生在申研和就业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也就未来可行的跨校专业交流活动进行了初步探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特别的书院制度管理学生,在第七书院,西浦团队与书院经理广泛讨论了学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书院通过举办传统节日相关活动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主题活动,主题包括亲密关系、创新创意、领导力和沟通能力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化。第七书院系统性、创意性的学生活动组织,尤其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方面的经验分享,为西浦翻译专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华为翻译中心的前沿技术与人才培养
随后,西浦翻译专业拜访了华为翻译中心,深入了解了华为在翻译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华为翻译中心作为行业的领跑者,正通过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并实现人机融合的创新方式,引领翻译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华为翻译中心在AI同传技术的集成创新,尤其是自动语音识别(ASR)、文本纠错和机器翻译引擎的结合,展现了其在实时多语言同声传译领域的突破。华为也尤其重视人工译员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在华为翻译中心的实践与产品研发过程中,人工译员的角色包括文化传递者,语境专家,创意思维者,质量守门人,技术合作伙伴,专门用途领域专家,以及终身学习者等等。
有鉴于此,未来行业要求译员不仅要有跨文化沟通、语言差异把握和专业领域知识的专业能力,还要能够适应技术发展,掌握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等新技能。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翻译人才的职业路径也在经历转型。许多专业人士正在向语言专家、数据分析师、内容创作者、Prompt设计专家、模型评估师等新兴角色转变。
当前市场对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人机协作能力以及业务创新思维。而西浦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正是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为学生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学生具备职业竞争优势。西浦翻译专业与华为翻译中心还探讨建立校企合作网络,为学生提供行业前沿的研发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行业的实际需求与挑战。
翻译学科的新时代转型
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学科和人才的转型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跨文化沟通、跨学科交流、创新和研究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系主任胡婉博士分享道:“我们将学术交流所获的经验和知识带回校园,推动专业改革,以培养更能够适应未来行业需求的研发型翻译专业人才,推动翻译学科在教育和实践领域的不断进步。
“此次探索之旅不仅是西浦翻译专业对翻译教育和行业发展的一次深入了解,更是对翻译学科在新时代转型之路上的一次积极展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演变,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将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供稿:毛知航 编辑:顾已一)
2024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