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浦举办

2024年10月08日

2024年9月20~22日,第十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超过300份来自海内外的投稿,近200位中外学者齐聚苏州,共同探讨“多语世界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这一前沿课题。
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主办,西浦应用语言学系、文学与翻译系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多语世界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这一主题紧扣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的现实需求,旨在通过跨学科视角探讨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语言应用实践、语言教育以及多语环境下的语言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会议围绕语言变异与演化、语言政策与规划、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语言景观研究等多个子议题展开,全面覆盖了社会语言学的核心领域与新兴方向。

西浦学术副校长阮周林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热情欢迎与会代表,并介绍了西浦的概况,并指出西浦作为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社区,在语言研究与教学方面的特色,也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他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社会语言学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

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赵蓉晖教授回顾了学会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展历史,解读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并对未来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张伯江研究员在书面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语言学分会的工作,指出要充分认识社会语言学的价值,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现实问题,推动跨学科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并通过国际学术对话,不断提升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社会语言学服务国家建设、服务人类文明进步的能力和贡献度。

俄罗斯社会语⾔学会会⻓Aysa N. Bitkeeva教授分别宣读了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俄罗斯社会语言学会对本次大会的贺信。

在主旨报告环节,10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带来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垂直领域语言模型的社会语言学基础;英国利物浦大学的Robert Blackwood教授则以法国为例,深入分析了多语语言景观的演变与社会影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田海龙教授则从跨学科视角阐述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进展,展示了社会语言学在21世纪的新发展;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院长Luk Van Mensel博士探讨了多语家庭中的语言使用;中山大学的丁建新教授分析了韩礼德“社会生物学”思想及其对科学哲学的贡献;俄罗斯社会语⾔学会会⻓Aysa N. Bitkeeva教授介绍了俄罗斯语言政策研究中预测法和情景分析法的理论与应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Anthony Pym教授探讨了专业翻译的前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郭龙生研究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语言安全的新思考;西交利物浦大学文学与翻译系系主任胡婉博士展示了在多语言和多文化社会中进行翻译的描述性研究;欧洲大学塞浦路斯分校的Constadina Charalambous博士探讨了(不)安全化及(不)安全作为一种社会和话语实践对语言教育乃至更广泛的社会语言学的意义。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15个分会场,研讨主题涵盖语言变异与演化、语言政策与规划、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会场讨论中,参会者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碰撞,特别是在多语家庭语言实践、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流动、语言景观的社会功能等热点问题上,与会者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深刻的见解。此外,分会场还特别设置了中文报告与英文报告环节,以满足不同语言背景参会者的需求。
会议特别设置了海报展示环节,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直观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约100名青年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精心准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海报,展示了他们在社会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许多参会者表示,此次会议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宝贵机会,更激发了他们对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情与信心。同时,会议也促进了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社会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 编辑:顾已一 寇博)

2024年10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