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韩清玲,一名23级的人文社科学院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在大一暑假,她便凭借其清晰的目标导向、坚定的求知精神和强大的自我驱动力,成功申请并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研究暑校项目。
她的故事,是关于勇敢追求机会、不断挑战自我的生动写照。
韩清玲在斯坦福夏校
相遇伦敦的夏天:自我探索的起点
那个夏天,不到20岁的韩清玲便独自踏上了前往LSE的暑校之旅。这一次,没有父母的帮助,从申请、签证到住宿,她独自操办一切。面对未知又迷人的伦敦,她既期待在LSE这一学术殿堂里学习国际关系课程,又因走出舒适区而感到忐忑。
她的暑校项目聚焦于“战争、权力和道德:分裂问题的辩论与争议性冲突”。课堂上,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共同探讨这些“分量十足”政治议题。起初,紧凑的学习节奏和多元的课堂讨论让她感到有些吃力,只能理解部分课堂内容。然而,她并未气馁,每天回到公寓后,她都会整理笔记、查阅资料、进行翻译并自我拓展学习。几天后,韩清玲发现自己已逐渐能在讨论中发表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一刻,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在同项目的同学中,韩清玲作为年纪最小的学生,与来自世界顶尖名校的高年级学生共同学习。同学们活跃、主动、不断思考、表达和辩论的状态,深深激励了她。在他们的影响下,她带着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回到西浦,更加自信地在课堂上灵活思考、批判性研究,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更多沟通。
这次短暂的伦敦之行,不仅提升了她的学术能力,深化了她的国际研究视野,也让她更坚定了对国际关系的热爱与对未来求学之路的信心。
更为坚定的求知道路:思辨、战争与教育
韩清玲对人文社科,尤其是国际关系的热情,源于她对人类社会深层逻辑的渴望理解。她初中便参加了斯坦福国会辩论集训夏令营,立志在不断在思辨中成长。她认为,真正的思辨不仅仅是观点的碰撞,更是不断拓宽视角、剖析议题背后的历史、逻辑和价值观。
她钟爱阅读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和霍布斯的《利维坦》,这些书籍为她提供了思辨训练,让她对人性、自由和秩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辩论中,她不再局限于表面观点,而是运用理性去解读背后隐藏的复杂逻辑。
韩清玲对战争研究与全球教育尤为感兴趣。她认为,战争的发生、进程和结果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轨迹。探究其中的复杂性不仅是一项学术任务,更是对人类和平的真挚追求。在LSE的课堂上,她深入分析了战争中的利益博弈、道德冲突,认识到国家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和平需要人类理性不断引导、构建和维系。
她相信,全球教育是预防战争、化解误解的最佳途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为推动全球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使人类相互理解、增进信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和平。
保持探索与成长
韩清玲认为,真正的机会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等待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坚定的信念去把握。作为具备全球公民意识的年轻一代,她不满足于既有的认知边界,而是不断积极的探索新的学术和实践机会。
作为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她的情怀与热爱一直指引着她前行。她推荐感兴趣的同学主动查阅大学官网的夏校、研修项目机会,通过跨文化活动和高质量的阅读拓宽视野,积累全球视角。她认为,关注国际事务、思考人道主义行动的意义、深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核心价值,是该专业学子应肩负的责任。
韩清玲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她的坚定求知和迎难而上的信心与热情。她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她对世界的理解,更让她在面对未来挑战时,能以理性和包容去回应。
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同学走出舒适区,积极争取机会,勇敢探索未知。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韩清玲将继续以她的热情,为这个世界带来光和热。
(记者:顾已一,新媒体:马珍,照片提供:韩清玲)
2024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