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当人工智能用算法解析“苏州”,答案或许是小桥流水、园林亭台;但当一群学生用五感“翻译”这座城市,答案却藏在——高温下的春日蝉鸣、街头巷尾的吴语回响,甚至一片落叶的叶脉纹理中。4月9日,由田野老师发起的“Translating Suzhou”翻译艺术展正式开幕。这场展览拒绝机器翻译提供的“标准答案”,由9组学生创作者以视觉、声音、拼贴作品为媒介,将人们对苏州的体验转化为一场感官翻译体验。这次展览向观众抛出了一个命题:当算法用数据解构文化时,人类该如何用体温留存世界的诗意?
策展人:翻译是“人类感官的胜利”
“如果让人工智能来介绍苏州,它会给出园林、丝绸、吴侬软语的模板答案——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策展人田野老师说道。他将展览定义为“体验性翻译”(experiential translation)的实践场域。
在展览入口处, 一张写满彩笔字迹的画布记录着观众用“无意义书写”留下的城市感官笔记: —— 护城河游船的柴油味,观前街奶茶店的芋泥香……
“符号的意义由人类赋予,就像翻译永远带着主观烙印。这才是人类翻译的核心,是踩过草地时的触感,是闻到梅雨季节空气里的潮湿。这些体验,AI永远无法编码。” 他解释道。
展览的结构设计也别具用心,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打破学生对城市环境的“习以为常”,继而通过创意写作和五感记录重建城市记忆,最终将抽象的感知转化为具象的作品。 “我们不做文字的搬运工,而是让身体成为翻译的起点。” 田野老师说。
意大利学生团队的「五感之城」
“我们基于作为外国人在苏州的视角,用五种感官来呈现对苏州的理解。” 意大利学生队成员展示着他们在邻里中心拍摄的食物图片。“在中国,人们习惯将食物放在圆桌上一起分享,而在意大利并不会。我们非常欣赏这种分享的价值观。”
尤为特别的是他们对“东方之门”照片的情感连接:“我们常去那里欣赏日落,这种体验让我们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身在罗马,感受到与家乡文化的联系。”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义转换,它连接了不同文化、为我们寻找共通的桥梁,实现了从实现从‘我看到了什么’到‘我感受到了什么’的维度跃迁。” 田野老师赞赏道。
中国学生团队的【解码苏州之声】
中国学生团队尝试通过他们的作品找到文化内涵与跨语言理解的平衡。“我们不想让桂花糕再被简单的翻译为‘old mice cake’。”他们聚焦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真正展现一个城市,不能仅依赖文字描述,还需结合个人对城市的感觉、经验和经历,来找到‘文化等价物’。”赵旭杰分享道。
赵倩贻在团队作品展示时,播放她采集的修鞋匠敲打声、油条摊叫卖声和突然插入的手机铃声。“这种共鸣比任何文字翻译都直接。”
从“观看”到“共译”
本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翻译爱好者参与。“刚刚踏入翻译专业的师门,想广泛参加各种相关活动来对翻译知识有更多了解。”展览现场,刚刚确定进入翻译专业的大一学生魏子杰分享道,“之前我就在小红书刷到过田老师的体验性翻译。谢谢这次系里的机会,让我能真的来体验这个展览,她将抽象的翻译理论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实体,让我不仅是学习翻译,更是能体验翻译。”
他对《诗话平江》中的词汇表达和诗意化的英文翻译印象尤为深刻:“本来我对平江路没什么好感,觉得太商业了。但看了这组作品,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大隐于市”诗意,重塑了我对这个熟悉街区的认知。决定下次再去一次”
“当AI试图用数据解构城市,这群年轻人选择用体温丈量苏州——他们证明,真正的翻译从不在词典里,而在春日的灼热、巷弄的声纹与异乡人的凝视中。或许下一个转角,你我都能成为城市的‘译者’。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为世界保留一份有温度的表达。” 翻译专业负责人韩致玮博士在开幕式上说道。
(记者:刘傲君,吴与同 摄影:吴与同 编辑:顾已一 校审:胡婉 韩致玮)
2025年0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