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
近日,2025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在法国巴黎落下帷幕,西交利物浦大学四支本科生队伍在与全球400余支高校代表队的角逐中表现优异,摘获两金两银,其中有三支队伍获得赛道最佳项目提名,有一支队伍跻身“全球十佳”,共同创下西浦学子征战iGEM十一年来的最佳纪录。

iGEM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3年创办,现已发展为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竞赛。作为顶级跨学科大学生赛事,它融合生命科学、化学、数学、信息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吸引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球顶尖学府参与。
在本届大赛中,来自西浦慧湖药学院、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数学物理学院、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跨学科组队参赛,西浦慧湖药学院、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老师们为团队提供指导。西浦学生以青年智慧回应全球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学子的科研创新能力。
其中,西浦XJTLU-Science-China团队(下图)凭借科研项目“靶向三阴性乳腺癌的共生细菌药物递送平台”荣获iGEM金奖,并跻身“全球十佳(Top 10)”本科生项目,同时荣获最佳复合基因元件奖、肿瘤赛道最佳项目提名与最佳Wiki提名。

西浦XJTLU-CHINA团队(下图)凭借项目“O! Super Carpet”斩获Conversation赛道本科组唯一金奖,并获Conversation赛道本科及研究生团队最佳项目提名。

西浦XJTLU-Software团队(下图)凭借“Pure-Era”项目荣获iGEM银奖,并获Software&AI赛道本科及研究生团队最佳提名。

西浦XJTLU-AI-China团队(下图)以项目“AI 赋能塑料降解酶预测平台(Plaszyme)”赢得iGEM银奖。

以共生菌为突破口,探索乳腺癌新疗法
XJTLU-Science-China团队成员、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张雅淇介绍道:“三阴性乳腺癌因为缺乏常见治疗靶点(ER、PR、HER2),目前几乎没有特异性的靶向药物,患者复发率高、预后差。我们的项目正是希望为这种难治型癌症找到新的突破口。”
团队的灵感来源于一篇《Cell》论文。该研究揭示,乳腺癌细胞内部存在细菌群落,且特定细菌在乳腺癌细胞内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富集现象。
“我们受到这一发现的启发,思考能否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其中的共生菌进行改造,开发一种靶向癌细胞的细胞质药物递送平台。”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学生钟杰说。
钟杰表示,共生菌长期存在于人体皮肤及黏膜环境中,具有低免疫刺激性、高生物安全性及良好的宿主相容性,因此非常适合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
团队由此提出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人体共生菌,使其具备特异性识别并进入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在细胞内部精准释放药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制定了完整的技术路线——从菌株选择、基因改造,到入侵实验与药物递送验证。

(图为iGEM现场颁出十佳奖项)
“最困难的部分是葡萄球菌的基因编辑。”生物制药专业的大三学生陈天然解释道,“它有一套非常强大的防御机制——限制-修饰系统,会识别并切除一切未经特定甲基化修饰的外来 DNA。如果无法绕过这道防线,就无法实现任何基因改造,我们连续失败了上百次。”
为突破这一瓶颈,团队尝试在不同的大肠杆菌菌株中“预处理”质粒,使其获得正确的甲基化标记,从而“骗过”葡萄球菌的防御系统。经过一个半月的反复试验与文献比对,他们最终确定了 JM110菌株作为最佳宿主。
在成功实现基因导入后,团队又相继攻克了一系列科研难题。“第一次实验我们几乎没有看到阳性信号,阳性率仅约10%。”钟杰回忆道。经过大量的细菌转化与理论研究工作,以及13次大型共培养实验的不断优化与积累,最终,他们的工程菌成功在6小时内进入超过99%的肿瘤细胞。
除此之外,团队还构建了缺氧响应模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杀开关与可控药物释放系统,使工程菌只能在肿瘤的低氧环境中存活和发挥作用,从而降低非特异性侵袭的风险。
“在科研中,失败并不是终点,而是循环与迭代的起点。”生物制药专业大三学生侯亦凡说,“每次失败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应对浒苔爆发问题,为海洋治理提供新范式
面对青岛沿海浒苔引发的周期性生态灾害,以及传统物理打捞“治标不治本”的困境,西浦XJTLU-CHINA团队提出了“捕捉孢子的超级地毯”这一解决方案,荣获iGEM大赛金奖。

(图为iGEM大赛现场西浦学生与其他高校同学合影)
该方案以《哈利·波特》魔法咒语为灵感,构建三大核心模块,形成精准高效的治理系统:“Ennervate(生存咒)”赋予工程菌在高盐度海水环境中稳定存活的能力;“Permanent Sticking(功能咒)”通过特异性识别机制高效捕获浒苔孢子,从源头切断绿潮爆发链条;“Avada Kedavra(安全咒)”设计环境响应型基因回路,严防外源基因水平转移,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团队建模组成员张潇雨介绍道:“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前期经历了无数试错,我频繁地请教老师和学长,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室里阅读文献、调试模型,为此熬了很多夜。近一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成长,更是心智的淬炼。”
XJTLU-CHINA队长赵冰冰说,这个项目承载了十个对科学有热忱的年轻人最大的诚意。“我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浒苔爆发问题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被一群大学生彻底解决的事情,但是我们就想试一试,哪怕能对世界有一点改变也是值得的。科学的火花在科研人之间传递,最终总会推动世界进步。”
(稿件提供:王璐谣 西浦慧湖药学院 编辑:石露芸)
202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