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与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聚焦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04月24日

2025年3月28日至29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系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博士生与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The First XJTLU-CUC Join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PhD Students and Emerging Scholars)在西浦南校区顺利举行。研讨会以“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参会。研讨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会议开幕式由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系系主任张小玲教授主持,西交利物浦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阮周林教授与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教授分别致辞。

在致辞中,阮周林教授指出,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传播伦理和文化偏见对文化多样性的侵蚀等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跨文化传播研究也从最初的语言障碍、语言学隐喻等研究议题,转向了更为广泛和多元的研究路径。本次研讨会恰逢其时地向大家展示了跨文化传播研究下一步的转向与兴趣点。在致辞最后,阮教授欢迎与会者们在西浦最美的季节来到这里,并祝愿西浦与中国传媒大学首次合作的研讨会成功。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阮周林教授致辞

杨懿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与传媒智能化协同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系统改变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与互动组织形态,也在全面重构传媒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他期待各位青年学人深刻理解和深入把握这一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演化趋势,在追寻技术变革和捍卫人的价值之间寻求平衡状态,借助此次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推动跨学科对话和国际学术合作,创造出更具启发性和自主性的研究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杨懿教授致辞

国际媒体与传播研究协会(IAMCR)主席、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传播学教授Daya Thussu发表主旨演讲,题为《数字“帝国主义”时代的文化传播》(Communicating Culture in an Age of Digital 'Imperialism')。在演讲中,Thussu教授重点讲述了西方商业帝国对全球数字技术的垄断和对信息的控制,进而批判其对社会民主发展和文化传播所造成的阻碍。演讲最后,Thussu还着重提到了Deepseek等一些新崛起的人工智能技术力量对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积极作用。该主旨演讲由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系博士生事务干事、助理教授马嵘主持。

主旨演讲后,本次研讨会的分会场报告和讨论随即开始。会议共设六大主题板块,涵盖27个细分议题,同时在4-5个分会场中开展。与会者围绕社交媒体影响、虚拟现实角色、人工智能伦理、叙事改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了AI叙事、品牌故事与文化迁移等研究热点。来自西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和年青学者们担任了各分会场的主持。西浦和中传两校的学者们参与和担任了分会场评议专家。当中包括中传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兼《Global Media and China》编辑部主任黄典林教授,以及组委会成员之一的西浦媒体与传播学系助理教授黄戈骏博士等。

此外,会议邀请了多位媒体与传播学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两场圆桌对话。第一场圆桌对话聚焦大会议题,聚焦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共政策,并探讨了跨学科研究和数字叙事中的伦理维度等议题。该圆桌对话由西浦媒体与传播学系副教授Dharma Adhikari博士主持,参与对话和讨论的专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钱忆亲(Yik Chan Chin)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拉夫堡大学传播与媒体系John Downey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David K. Herold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姬德强博士;以及韩国翰林大学传播学院教授Michael Prieler博士。

第二场圆桌对话专注从编辑的角度分享学术期刊和书籍发表的经验,由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Luk Van Mensel博士主持。参与对话和讨论的专家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系伟伦教授冯应谦(Anthony Fung)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博士;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Marco Pellitteri博士;宁波诺丁汉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副教授Corey Schultz博士;以及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国际传播学教授、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Daya Thussu博士。


圆桌对话

研讨会期间,作为会议发起人的张小玲教授表示,“本次由西浦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的博士生会议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有效促进了跨学科探讨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会者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探讨了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今后的研究路径与实践方向带来了新的启示。”


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学系系主任张小玲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最后以一场颁奖典礼圆满收官。西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汤蓓蓓教授分别为三位最佳论文和三位最佳口头报告奖得主颁奖。最佳论文的获奖者包括来自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张海悦、广州大学的卿胜蓝博士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喆及其论文合作者。获得最佳口头报告奖的得主分别是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范欣怡,上海大学的Alicja Ewelina Osińska和西浦的向筠芃。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生研究事务主任邝献文博士主持了颁奖典礼。

分会场报告和讨论

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会议联合发起人、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兼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姬德强教授总结道,“会议充满青春的活力和思想的激荡。参会者既能立足国际视野,提出一系列创新的研究问题,也能围绕领域前沿,探讨新媒介技术与跨文化传播的复杂关系,产出了众多有创见性的成果。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资深学者,通过交流对话,也为青年学者和学子们树立了未来成长的典范。作为组织者之一,我深感此次会议是学术合作乃至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和学术交流在地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一定会对每一位参加者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为本次研讨会组委的博士生代表,西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生胡鹤洋也分享了其参与会议的感受。她说,“本次会议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们深入交流的优质平台,这是一次极为宝贵的学习与交流经历。在会议过程中,除了参加oral presentation,我也认真聆听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报告。这些精彩的报告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更激发了我对许多前沿研究话题深度与广度的多维思考,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治理等领域。与此同时,我也在本次学术交流大会中结识了许多研究兴趣相投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们。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多元的思维方式,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收获颇丰。”

“博士生与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和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共同发起、轮流举办,旨在为国内外青年学人提供参与国际化学术发表和对话的平台,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和合作。

 

(记者:马珍 校审:邝献文 照片:顾已一)

2025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