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当人类的大脑与高科技芯片链接,会产生什么样的有趣反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被读懂吗?脑机接口、神经芯片、AI意识……这些科幻概念正逐步走进现实。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联合苏州儿童广播、苏州交通广播推出第四季“城市课堂”。在本季的第一节课上,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芯片学院副教授陆骐峰博士将“黑客帝国”搬进课堂,带领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的新疆班学生体验科幻与现实的对撞,感受从“黑客帝国”到DeepSeek的AI觉醒之路。
科幻概念走进现实
课程伊始,陆骐峰博士向学生们展示了电影《黑客帝国》中的脑机学习片段,带学生们进入了科幻的世界。电影片段中,史密斯(电影角色)基于人工智能,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格斗技能学习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陆骐峰博士向学生们介绍了人类对智能理解的发展史。他指出人类对智能的理解不断进行更迭。从东方“相由心生”观念与西方“心脏是灵魂居所”想法,到解剖学发展后才真正揭示奥秘:大脑是人类思考的器官。
人如何进行思考
人的大脑有1012的神经元。课堂上,陆骐峰博士向学生们介绍了两种测量神经元放电的方式,即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与侵入式脑机接口芯片。
“非侵入式技术基于头皮电极原理,进行区域放电检测,易于控制,常常用于专注度监测。侵入式脑机接口芯片基于柔性网状电极,用于单个神经元活动监测。”陆骐峰博士介绍道。
为了更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示大脑活动,陆骐峰博士通过脑电控制实验,操控蜘蛛机器人的运动,将看不见的脑电波具象化。
脑电波操控蜘蛛机器人通过电信号测量神经元的活动,以实现蜘蛛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实验中进行检测的设备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学生通过脑电波监测设备操控蜘蛛机器人
“实验所捕捉的大脑的活动信号,就是电信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脑电波。思维越活越,电信号越强,蜘蛛机器人的前进速度也就越快。”陆骐峰博士解释道。
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利弊
脑机接口系统已经运用在多领域中,包括疾病治疗与康复、社会与军事系统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普及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伦理与隐私风险,比如军事行为中用于非人道作战模糊战争伦理边界、脑信号数据可能暴露用户潜意识等。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现场学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有利有弊,服务于人类、促进社会公平是利,隐私泄露以及尖端AI技术的高昂费用导致的技术获取不公平是弊。
陆骐峰博士现任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芯片学院副教授,其研究领域聚焦神经形态芯片、生物传感器与柔性电子。
“希望大家能够在这节有限的课堂中激发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兴趣,认识AI、利用AI,实现AI利大于弊的效用。”陆骐峰博士说。
本期城市课堂于5月17日在苏周到APP、苏州交通广播视频号和苏州儿童广播视频号进行了同步直播,并于直播当天获得了近55万的观看量。
记者:季嘉焱
编辑:寇博
摄影:段精睿
2025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