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5月12日下午,西交利物浦大学邀请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钟律女士,以“花与家园——城市品牌新叙事”为主题,带来一场深入探索城市空间生态价值与公共参与的专题讲座。作为2025年上海国际花展总策展人之一,钟律女士结合其跨学科背景与大量实践案例,围绕生态品牌构建、社区更新策略及花卉产业的城市融合路径展开系统阐述,为在场师生及行业嘉宾带来诸多启发。
讲座开始前,设计学院院长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做了开场致辞。他表示,设计学院高度重视学术与社会、政府和产业的深度联结以及研究合作平台的打造,本次讲座不仅是校内学术与行业实践结合的重要节点,也体现了西浦致力于推动知识转化、创造公共价值的教学与研究理念。
(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
讲座环节由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高级副教授、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徐蕴清博士主持,她表示,“花与家园”是一个富有诗意又充满现实关怀的主题,它不仅关乎城市形态中的美学表达,也映射着城市生活的意义构建。花作为自然的微观元素,与人们的日常息息相关,而城市作为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承载着自然与人工、科学与人文、设计与治理的多重关系。本次讲座希望以“花”为引,借助城市花展这一契机,对生态、设计与社会实践如何协同作用于城市发展进行进一步探讨。
(徐蕴清博士)
钟律以2025年上海国际花展为切入点,介绍了如何通过主会场与区域覆盖构建“全城联动”的生态网络。她指出,本届花展打破以往展园孤岛式布局,采用“主会场+多区域覆盖+散点布局”的全城联动模式。花展已从传统展园走向城市空间体系重构,不仅强调空间的生态织补与区域公平性,也在文化、商业与公共生活之间建立了互动关系。
(钟律女士)
在讲座后半部分,钟律将讨论重心从城市花展拓展至更广泛的社区尺度,聚焦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完整社区”与“韧性家园”构建。她以瑞金二路街区、淡水路社区等项目为例,深入阐释了如何通过“街区伙伴计划”等机制,推动艺术介入、居民参与与低干预改造协同发生。在这些案例中,公共空间不仅被视为生态修复的场域,也成为连接邻里关系、激发地方认同的重要媒介。她强调,真正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应立足在地、回应实际需求,在制度留白与多方协作中,探索适应性迭代的设计路径。
专题讲座后的讨论交流环节由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高世扬博士主持。会议不仅有来自西浦设计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环境科学系的多位教师和博士生参与交流,也吸引多个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相关议题。出席会议的企业嘉宾包括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杨海、城乡规划与更新设计研究院的景观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冯楚楚、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园林一所所长刘仰峰、园林一所设计总监余炻与园林五所设计师吴颖倩,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的规划师徐圆珣等。
(高世扬博士)
(企业嘉宾发言)
嘉宾们围绕“去中心化、网络化”的花展布局逻辑、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协同机制、生态网络在高密度空间中的发展方式、城市花展与花卉种植产业的互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嘉宾们还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在古城文脉保护、居民诉求回应与设计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经验与挑战。总体上,与会嘉宾们普遍关注在有限资源和复杂社会结构下,设计师在城市更新、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如何实现生态、经济与人文价值的协同共生。
钟律表示,真正具生命力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空间美化,更要重视制度嵌入与公共参与,以艺术策展与“微介入”的方式,激活街区日常,构建富有温度与韧性的在地共同体。她还结合瑞金二路街区等项目的实践经验,分享了“街区伙伴计划”等制度化探索,展示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一起,如何利用轻度干预回应复杂多元的城市生活场景。
此次讲座以城市生态品牌构建与公共空间治理为核心议题,展现了设计在应对多维城市需求、商业逻辑与公共价值中的综合作用。钟律女士通过花展策划与社区营造等实践,探讨了生态转型背景下设计思维如何与制度机制、在地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她的分享不仅拓展了对城市更新、社区治理中多元协同方法的认知,也激发了对专业从业者角色边界与价值定位的进一步思考。讲座为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启发,亦为学界、业界与政策层之间搭建起对话与协同的可能路径。
(供稿:西浦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
2025年0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