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人文社科学院本科生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2025年05月26日

5月10日,第四届西浦人文社科学院本科生学术会议圆满举行。本次会议由学院本科生师生联络委员会(Undergraduate Staff-Student Liaison Committee, SSLC)组织,旨在为学院本科生提供一个跨系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

会议由委员会副主席、会议组织者孙青阳博士开幕致辞。她指出,该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分享研究成果的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实践。在AI时代,探讨人文社科的内核、宣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而此次学生的报告给出了最好的答卷。

本次会议的参与者包含了来自人文社科学院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设有四个主题小组,共14场论文报告,主题涵盖“中国与国际文学”、“社会政策与实践”、“文化与社会”、“语言、媒体与传播”四大方向。随后,12组学生进行了海报展示,分享了来自中国研究、翻译、传播、语言学、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围绕个人学术兴趣开展研究,充分展现了其独立研究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就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并在现场与老师、同学们积极交流,得到即时反馈。

会议当天,教师代表Alan McCluskey博士; 王惠博士; Marco Pellitteri博士; Yvonne Tse Crepaldi博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对每场论文报告与海报展示进行了提问与点评。最后评选出了最佳论文一名、优秀论文两名以及最佳海报三名,并予以表彰。

在论文报告部分,来自英语研究专业的吴晨菲凭借其论文《由内而外的命运洞察:超自然力量对悲剧宣泄体验的塑造(Foreseeing Destiny From the Inside Out: The Supernatural Power in Shaping the Cathartic Experience of Tragedy)》获得最佳论文奖, 陈予知的《散落的星火:珀西·比希·雪莱在20世纪初中国的文学余响(Scattering Sparks: Percy Bysshe Shelley’s Literary Afterlife in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与赵倩贻的《走向公平:中国城乡教育机会差距的应对之道(Towards Equity: Addressing Disparities in Rural and Urban Education Access in China, respectively)》获得优秀论文。

在海报展示部分, 郑博元的《深圳移民群体及其困境:一项个案研究(Immigrant population and their hardship in Shenzhen: a case study)》、龚琪的《“Blue”一词的词源学探究(An Etymological Study of the Word "Blue"》》、吴清扬的《黑龙江语言模式与身份认同的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pattern and identity in Heilongjiang) 》获得最佳海报奖。

“很荣幸能参加此次会议,整个参会过程开心充实,收获颇多。会议前老师们提供的反馈很有帮助,让我在准备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向,锻炼了科研能力。在会议中与同学和老师们的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给予了我对后续研究方向的灵感。”最佳论文奖获得者吴晨菲分享道。

谈及论文的灵感来源,吴晨菲表示:“我一直对“如何面对不确定性”这个宏大命题感兴趣,结合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发现科技的发展似乎无法消解不确定性,反而越来越多人选择投身于神秘主义的怀抱以此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这让我开始思考不确定性的来源以及解决方案的真实性。”

她还特别感谢了Jon Ford博士在他的 “莎士比亚时代的悲剧(Tragedy in the Age of Shakespear)”文学课上给予她的灵感:“他对亚里士多德悲剧体验的阐述让我找到了连接文本和现实的通道,因此我选择了早期现代这个科学刚刚开始萌芽的变革时期,希望通过对莎士比亚和马洛悲剧的文本研究,探讨超自然元素的跨时代表现形式及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与启示,这一篇论文因此得以成型。”

在会议中被展示的论文有机会被收录于HSS学院会议论文集,或推荐至国际期刊中发表。“我对人文社科学院本科学生的丰富知识储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感到自豪。这次的报告展示是学生经过长时间学习沉淀的结果,背后必然是各学科老师的悉心栽培。我看到每一位老师、学生都是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课题,在西浦独特的学术海洋中乘风破浪。” 本次本科生年会组织者孙青阳博士说道。

(记者、摄影:温婧翎 编辑:顾已一)

2025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