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3日
2021年,来自安徽池州的黄可云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放弃国内双一流大学的稳妥路径,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个看似“偏离轨道”的选择,却成为她打破思维桎梏、探索人生多种可能的起点。
冲破桎梏:选择一场“安静的自我重塑”
高三那年,黄可云因一位歌手的经历首次关注到中外合办大学。“当家人建议我填报传统名校时,我却在想:有没有一种教育,能让我不必被动接受标准答案,而是学会主动提问?”带着对自由表达与批判性思维的向往,她系统研究了国内高水平中外合办高校。
西浦的全英文授课体系、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及国际化的苏州校区,成为吸引她的关键因素。“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全英文环境让我跳出中文语境的惯性,学会用不同视角解构问题。”她坦言,选择西浦就像拆开一份未知的礼物——表面是教育模式的切换,内核却是一场从“知识接收者”到“思想探索者”的身份蜕变。
破茧时刻:从“被推着走”到“自己选路”
初入西浦,没有强制考勤、没有固定作业的“自由”曾让黄可云感到迷茫。但很快,她在教授们“用提问代替灌输”的课堂里,感受到了被当作独立个体的尊重。“记得第一节专业课,教授让我们用三个词形容‘人力资源管理’,然后逐一质疑这些定义的局限性。这种‘颠覆式’开场,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不是填空,而是不断推翻与重建的过程。”
全英文授课的挑战,被她转化为成长的燃料。为了攻克专业词汇,她每天清晨在图书馆背诵案例,课间追着外教请教表述逻辑。三个月后,当她能用英文流畅分析“霍桑实验”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时,发现思维早已突破语言的边界,变得更加敏捷立体。
大一英语分级测试后的二外选择,成为她探索兴趣的起点。“当我选修日语时,突然意识到学习可以纯粹为了好奇——这种不带功利性的探索,正是西浦给我的第一份礼物。”
职场初征:从“被拒之门外”到“推开新门”
大二春季招聘会,黄可云在HAYS(翰纳仕)宣讲会上对猎头行业一见钟情。然而,毫无经验的她初投简历便遭拒绝。“那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职场的现实,但西浦的课堂早已教会我:被动等待不如主动争取。”她用课堂上学到的逻辑思维,连夜梳理了一份“行业认知报告”,并以短信形式向HR阐述对岗位的理解。这份充满诚意的“额外作业”,为她赢得了面试机会。
九个月的实习犹如“职场淬炼营”:从电话沟通中捕捉客户需求,到用数据模型分析人才画像,她在高压环境中锻造出商业思维与精准表达能力。这段经历的“蝴蝶效应”在大三暑假显现——她同时斩获小红书与字节跳动的实习offer。“坐在字节跳动的办公室里,看着身边来自清北复交的同事,我突然明白:西浦给我的不是‘名校光环’,而是‘持续进化的能力’。”
专业觉醒:在“人的科学”里看见未来
谈及专业选择,黄可云称自己经历了一场“跨学科漫游”。大一时,她在管理学、微积分、影视制作的课程间穿梭,最终在小组项目中发现了自己的“雷达区”——人力资源管理。“当我意识到团队效能的核心在于‘人’的链接时,突然找到了知识与兴趣的共振点。”
西浦国际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进化型”课程体系,让她体验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咬合。在People Resourcing课上,她既以“候选人”身份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又以“面试官”视角分析测评维度,这种“双视角”训练让她深谙职场博弈的底层逻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丁玢博士引入的数据分析模块,更让她窥见行业的未来图景:“当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AI、大数据碰撞,我们正在学习用技术赋能‘人的管理’,这种前沿性让专业充满生命力。”
参与丁老师指导的SURF(暑期本科生科研)项目,成为她学术能力跃升的关键节点。从设计问卷到建模分析,她全程沉浸在定量研究的世界里,为大四论文奠定了扎实基础。“丁老师总是说:‘学术不是象牙塔,而是解决真问题的工具。’这种务实的研究态度,让我学会用数据说话,用逻辑破题。”
未来版图:在“确定”与“不确定”间寻找平衡
如今,黄可云的申请季收获颇丰。目前,她已斩获新加坡国立大学HCMA专业与曼彻斯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为她的升学之路铺就双轨选择。她计划在研究生阶段深耕人力资源战略与数字化管理,同时积累跨国企业实习经验,为进入咨询行业或跨国公司HRBP岗位蓄力。
“西浦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是保持‘带伞的奔跑’——既有明确的方向感,又有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她说:“不必害怕选择‘非典型’路径,人生不是单选题。就像我曾在酒杯边缘逡巡,最终发现沉淀在杯底的,才是最值得品味的答案。”
2025年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