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已然崛起为引领行业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深度融入医药研发、临床、审评、生产等全链条环节,全方位重塑着产业的发展格局。
2025年6月27日上午,在2025美华药携生物医药科技大会现场,西浦慧湖药学院与亦弘商学院联合专场“AI赋能医药全产业链——从研发到生产的突破与人才变革”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D306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医疗机构及监管部门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在医药全产业链中的创新应用与未来趋势,全面剖析AI为医药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上午9点20分,亦弘商学院联席院长、教学中心主任韩鹏教授担任主持人,为本次联合专场正式拉开序幕。受邀致辞的西浦慧湖药学院执行院长傅磊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对接、如何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面对的命题。此次借助CBA-China的平台,与亦弘商学院联合,我们希望以‘全产业链’为视角,聚焦 AI 技术落地的真实场景与挑战,为行业提供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解决方案。”
圆桌一:AI重塑药物早期研发——靶点筛选与药物设计的革命
聚焦AI在药物早期研发中的应用,首场圆桌讨论由西浦慧湖药学院助理教授吴思晋担任主持,与上海微境生物/苏州偶领生物创始人谢雨礼、勤浩医药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奎锋、英矽智能高级副总裁丁晓、上海翊石医药总经理宋云龙展开深度对话。
谢雨礼博士从产业实践角度指出,“药物早期研发失败率高达90%,AI在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阶段的应用至关重要,但需要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尤其是失败案例的共享机制。”王奎锋博士则表示,“对于AI,我们可以质疑,也要期待,去热情地拥抱AI。再过几年,AI超越以前是大概率事件,我们期待做药的人懂AI,做AI的人懂药的概况,大家同频对话。”
丁晓博士针对行业数据表示,“有一部分公开数据经过整理之后,质量还是不错的,可以赋能到靶点发现以及药物研发。但数据标准化和外部(公司外)数据收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较大挑战。我们期待能够构建一个有效整合海量数据的数据生态圈。”宋云龙博士则透露,“科研文献中有着庞杂的海量数据,借助AI模型和工具,我们就有机会更快地从科学发现的0-0.5阶段进入应用转化阶段。行业正亟需这一类复合型人才,这也需要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支持。”
圆桌二:AI赋能临床研究——数字化运营与患者管理的智能跃迁
围绕AI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展开,第二场圆桌讨论由西浦慧湖药学院副教授王宜强担任主持,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晓捷、瑞宁康生物创始人兼CEO王亚宁、Evinova中国数字健康及创新战略负责人何洁如、羚研创新创始人兼DCT负责人李高扬等嘉宾共同探讨。
武晓捷副主任表示,“我们已经有大量的AI辅助影像学分析工作在进行,医院也有大数据中心、数据库在建设,但在一线临床研究方面,还是相对滞后一点。例如,真正使用的AI工具相对较少,AI相关研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王亚宁博士则结合FDA审评经验做了分享:“从模型的角度来说,AI只是模型的一种。用于药物发现和申报材料准备的AI不是FDA的重点监管领域,它所关注的,是AI方法是否影响到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质量评价。CADD其实已经用了几十年,怎样把成功率提升到20%,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何洁如女士指出,“要破解临床成功率极低的难题,我们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最优解的实现,一方面利用AI获取、分析很多信息,另一方面仍然要依赖于专家的判断。人机协同,AI辅助,人做关键决策。”李高扬先生则表示, "我们需要打破壁垒,加强研究中心、申办方、CRO/SMO之间的无缝协作,聚焦在临床试验中角色,采用去中心化模式,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统一的数据流、统一的工作流,结合AI智能体赋能,可以加速临床试验进程50%以上。”
圆桌三:AI驱动注册审评——从资料撰写、电子提交到智能审评的未来图景
将讨论主题转至AI在药品注册审评中的潜力,第三场圆桌讨论由西浦慧湖药学院教授张宁担任主持,与上海礼邦医药首席科学官肖申、北京荟想医药创始人张晔、中伦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葛永彬展开了专业交流。
张宁博士向嘉宾们提出了“AI技术在注册审评中的提升作用”、“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未来展望”三个问题,对此,曾在FDA工作近二十年的肖申博士表示,“AI不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广泛应用于FDA各个领域。在跟相关厂家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会用AI撰写临床报告和CSR,快速提升效率;动物实验设计方面,AI目前还参与较少。关于合规性问题,怎么利用数据,AI可以判断辅助,目前主要还是要靠审评员。”
张晔女士指出,“技术推动注册审批流程是必然趋势,目前医学撰写中用AI是最多的,跨国企业有内部的工作模板、优势很多,而小的生物医药企业数据单薄,用AI来提升效率相对较难,会期望好的CRO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医学撰写服务。”谈及审评方面的应用前景时,她认为审评部门未来会在合规和AI应用之间找好平衡,而审评决策仍然必须从患者利益出发,充分考虑社会伦理和临床需求。葛永彬律师则补充道,“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完整可溯源是GCP重要原则,目前数据孤立和合规认知都限制了审批阶段全面推进AI的尝试。我们需要多层次的交流沟通,更好地促进审评AI应用的有序发展。”
圆桌四:AI革新生产制造——生物医药质量与生产的智能制造升级
最后一场圆桌讨论由西浦慧湖药学院执行院长傅磊教授主持,康宁连续制药科技(苏州)总经理伍辛军、西浦未来医疗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执行主任周兆丽、百济神州苏州基地质量负责人储晓京、信达生物集团质量体系智能化无纸化建设负责人张浩然四位嘉宾参与,共同探讨AI在医药生产制造中的革新作用。
伍辛军博士表示,“AI指导生产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大量的模型训练和数据处理,结合连续制药技术,可以实现药品的稳定生产与高质量交付,另外也可以加速药物的研发速度,例如康宁连续制药科技把药物合成工艺开发从四个月压缩到三周,效率提升5倍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西浦慧湖药学院正是较早的引入连续流技术进课堂的院校之一,在人才培养上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周兆丽主任则指出,“AI在持续渗入制药行业,我们期待看见两个变化,一是预测性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二是用AI去替代湿实验的工作。比如FDA今年4月提出要逐渐取代动物实验的强制性要求,用更加人体相关性的实验去替代,其中也强调了AI算法和模型,科学家们将有更多时间去做创新工作。”
储晓京先生补充表示,“生产端应用AI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保障,比如,药品生产领域完全数据化后,任何数据异常或人为介入会很容易被发现,这对于老百姓、对于整个行业,都是一件好事。同时,监管端、审批端也会产生新的要求和突破。”张浩然女士则分享道,“现阶段产品的生产和检测过程,仍处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应用阶段,如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持续监控、检测数据结果的趋势分析,被动地对生产过程参数进行调控和改进。未来3-5年,希望AI会让制药全过程‘From Reactive to Proactive’的革新,更期待监管在AI领域能有更多的标准和指导助力制药生产和检测,也期待AI能给ESG治理中的双碳节能带来突破。”
时近中午,“AI赋能医药全产业链——从研发到生产的突破与人才变革”联合专场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与会者们纷纷表示,四场圆桌讨论不仅提供了前沿的行业洞察,更探索了宝贵的合作方向;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
作为深耕医药教育与科研的创新平台,西浦慧湖药学院始终致力于搭建产学研协同桥梁。秉持着将“社会-大学-产业”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在成立的近五年内,学院已拥有本硕博学生1,100余人,明确了三大呼应生态需求的前沿研发方向,分别是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与药物智能制造、生物材料与药物递送、药事监管与制药管理。
在闭幕总结中,西浦慧湖药学院执行院长傅磊教授强调:“AI赋能医药全产业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自2020年创立以来,西浦慧湖药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已与六十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多元化、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相信,通过校企协同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医药产业中的技术难点和痛点,从而为医药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