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学生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汲取知识,更在师生共创的深度互动中,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信与探索路径。
今年,一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她的毕业论文后,主动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通过邮件发给指导她完成本科最后阶段学习的导师。这封信虽然言辞朴实,却饱含感激,引起了我们对这段师生同行故事的进一步关注。
这位同学的故事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在西浦的真实写照:在探索中成长,在支持中突破,在互动中实现自我驱动。
跨学科挑战:从迷茫到聚焦
这位学生在毕业论文(Final Year Project,简称FYP)阶段,选择了一个具有挑战性却极具前沿性的研究主题:将“数字媒体艺术”与“神经科学”进行交叉融合,探讨虚拟现实环境在视觉神经治疗中的应用。
“我当时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方向,想研究‘心盲症’患者的视觉重建可能性,但我对媒介选择、研究方法几乎一头雾水。”她坦言。在初次与导师见面时,导师并没有急于纠正或重构她的想法,而是引导她思考:“你的核心主题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式去表达它?”这一次对话成为她整个研究思维转变的起点。
导师随后从媒体表达方式、实验可行性、跨学科文献整合等多个方面给予了清晰的方向建议,并鼓励她将虚拟现实(VR)作为研究核心媒介,在“沉浸式环境+视觉引导+神经康复”之间构建起系统性的研究框架。
“我以前没有写过研究型论文,总觉得很难。但导师一边帮我理思路,一边教我如何将视觉艺术转化为有逻辑、有方法论支撑的研究过程。每次见面,我都能带走满满的收获。”
(学生写给导师的感谢邮件)
频繁互动,精准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导师在校内外事务极为繁忙,但从不因此忽略对学生的支持。据学生回忆,从选题初步确定,到研究框架搭建、文献资料筛选、实验路径设计、论文数据分析,再到后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延展,每一个关键阶段她都能与导师深度交流。
“我们平均每月会见面两次左右。虽然老师时间很紧张,但只要我提前预约,并准备好内容,他总会安排时间与我面对面探讨。每次讨论时间都不短,甚至常常延续一两个小时。他不是只是检查进度,而是真正地引导我深入研究。”
在一次VR环境设计讨论中,她提出想通过“视觉引导”来帮助心盲症患者建立视觉意象。导师当即指出“注意力引导”作为神经治疗方法的逻辑基础,并从交互设计、故事转场、色彩运用、用户情绪流动等方面给出详细建议。尤其在她设定“黑暗→多彩”视觉转换场景时,导师鼓励她更丝滑地处理环境变化,以增强沉浸体验,并结合实际神经学研究数据来评估治疗有效性。
“我很感动的是,他不仅指导我怎么做,更教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会问我,你这样设计,是为了效果,还是为了迎合形式?他会不断推我回到‘研究的本质’,这让我在学习中变得更清醒、更有判断力。”
(学生获奖作品《Memory Tailor》)
导师不仅是“FYP”指导者,更是“成长引路人”
这段师生关系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更在于对学生全方位成长的陪伴与激励。
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选择了一项装置艺术方向的项目,以“非人类参与”的研究为核心,从鸟类视角出发构建沉浸式装置体验。指导这部分项目的另一位老师,同样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生坦言,起初她曾想将装置做得“视觉震撼”,以展现技术能力,但老师却明确提醒她:“装置不是炫技的舞台,而是研究方法和主题的延展。”
老师不仅从装置艺术的学术逻辑出发,为她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议,还为她推荐了稀有的研究文献和方法指导,其中一篇关于动物视觉模拟的论文甚至成为她整个装置特效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老师让我从一个对动物行为模糊认识的状态,慢慢转变成一个具备科研意识的装置创作者。”
此外,两位老师还不止一次地与她深入探讨未来发展规划,包括是否继续深造、选择怎样的学术路径、是否适合国际研究院校等。
“他们不仅关注我项目做得怎么样,更关心我之后想走什么路、怎么把眼前的成果延伸成未来的研究方向。”
成果卓著:斩获“优秀毕业作品”与IAI全球设计奖银奖
在导师们的指导下,这位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和创意设计,双双取得了亮眼成绩。其中,她的毕业作品被评为学院“优秀毕业作品”,而她基于论文主题延伸出的品牌设计项目也获得了“IAI全球设计奖银奖”。
“我原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FYP,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意识到研究其实可以很有温度。于是我尝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真实用户的品牌项目,关注视觉障碍群体的情感体验与产品设计。能够获得国际奖项的肯定,我真的非常感导师的支持。”她说。
鼓励更多的学弟学妹主动交流
最后,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鼓励更多的同学主动去请教老师、与导师深入对话:
“很多学生可能觉得自己一个人也能完成项目,甚至怕打扰老师。但其实老师们的知识和经验,是我们视野和能力的放大器。他们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的方向,帮助我们避开误区,走得更稳,也更远。”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和老师互动中学到的不只是技能,而是一种严谨、深入的学术态度,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起自我驱动的能力。这种成长,是最宝贵的。”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教育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完成,更是心灵与思想的引导与激发。这位毕业生的故事,正是学院“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老师们的陪伴下,学生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发掘自己的热情,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记者:李雯祯)
2025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