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在人生的分岔路口,那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往往暗含着性格与机遇的深刻共鸣。孙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与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段关于学术与产业、理想与现实的深度对话。
选择:在“未知”中寻找确定的支点
2020年,当孙为从海外归来,在酒店搜索苏州高校的博士招生信息时,他并未料到会开启这一段独特的学术旅程——他成为了西浦-集萃学院的联合培养博士生。
“我好像总是和新创办的学校有缘。”孙为笑着说,“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刚建校就入学,这次又成了联培项目的‘开山弟子’。”面对全新培养项目的不确定性,这位理科生展现出特有的实验精神:“我不将实验视为负担,而是一种探索方式。”他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一方面不愿完全脱产学习,另一方面被江苏蓬勃发展的产业环境所吸引。西浦-集萃学院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恰好满足了他对实践与理论融合的追求。
“这样的培养模式虽然缺乏前人经验。”孙为说,“但正因如此,我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自主探索空间。”
成长:在双导师的碰撞中历练
联培项目独特的双导师制为孙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我相当于同时面对大学的学术导师和研究所的产业导师,再加上项目组和产业方的各种要求。”他回忆道,“两边的课题组风格迥异,从语言环境到发论文的节奏,甚至研究导向各不相同。”这种多元性最初让他倍感压力,但也迫使他快速适应,养成了自己的研究平衡之道。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孙为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应对策略。“厚着脸皮向不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请教是关键。”他说,“特别是跨专业带来的知识缺口,必须靠主动学习来弥补。”在双线作战的环境中,导师们也为他量身定制了培养方案:在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导师带他在实验室里夯实基础;在西浦,导师则侧重引导他用学术资源进行分析。
最让孙为印象深刻的是学术思维与产业需求的碰撞。“企业追求的是快速解决问题,拼效率;而导师最常问的是你提出了什么新问题。”他举例说,“同样一个问题,在学术界意味着创新点,在产业界就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在实验室的沉淀中,孙为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是一个需要天赋与耐心并重的领域。”他坦言。那些顶尖的学者展现出的思维高度,让他清醒认识到,纯粹的学术道路或许并不适合自己。“每个人适合的赛道不同。”他把自己定义为“短期目标驱动型”,认为自己更多想追求快一点的工作方式。正是在这种双线作战的环境中,孙为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成为他职业路径上的关键转折点。
孙为和他的西浦导师陈敏博士
突围:跨界经验与实战积累打开产业赛道
在求职过程中,孙为意外发现自己的联培经历成了显著优势。“在求职时发现国内产业界对纯学术路线的博士的接纳度有限,但相比单纯展示学术成果,我的简历中既表现了学术深度,又有丰富的产业实践。”他参与过的企业合作项目、负责过的具体产品模块,都成为简历中非常亮眼的部分。
“我在简历中体现了多个项目的深度参与和切实攻关,招聘方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落地案例。这让我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甚至在电话沟通时中就能触发面试机会。”孙为说。
启示:在不确定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回顾这段联培经历,孙为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在多元预期中把握自己的节奏。“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反而逼着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说。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转换,这些看似曲折的经历最终都转化为独特的优势。如今,已经获得深圳增材制造龙头企业offer、确定走向产业界的他,将这段联培经历视为宝贵的成长契机——不仅培养了他在复杂环境中找准定位的能力,更帮助他积累了从学术理论到产业落地的实战经验。
(记者:王康力 编辑:石露芸 图文提供:孙为)
2025年0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