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6日
8月22日下午,2025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现场考察对话第三期举行。国家督学、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大兴一中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及清华附中原校长王殿军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各地教育工作者及网友深入交流分享。
对话通过西浦ILEAD视频号、西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视频号、西浦新职教视频号、西交利物浦大学视频号、西交利物浦大学百家号以及网易苏州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共计吸引了约253万线上线下人次的关注与参与。
(左起:主持人: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主任李娜博士、对话嘉宾: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国家督学、北京大兴一中校长王殿军教授)
王殿军校长(下图)以“让教育之光点亮梦想”为题,从“教育人生、教育理念、办学实践”三方面,结合丰富教育经验与独到见解,探讨新时代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到,教育更多是点亮心灵,让学生怀揣梦想,关键是赋予学生实现梦想的能力,这一使命很重要。
谈及教育理念,王殿军校长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下家长和老师常为孩子规划道路、提要求,却忽视孩子想法,致使孩子在不理解要求时学习被动。只有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减少心理问题,享受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若片面且以不健康方式追求分数,分数价值会降低,还会产生诸多副作用。
演讲中,王殿军校长介绍,除体育、艺术和科创教育外,研学是清华附中的又一特色。这也形成有趣现象:当其他学校高二至高三学生忙于补课,清华附中学子第一课是穿越沙漠、亲手栽树。他认为,高三需要坚韧意志和拼搏精神,机械熬时间学习效率低。研学活动在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孩子终身成长影响深远。王殿军担任清华附中校长十五年期间,在教育评价、教育国际化、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有效克服了“唯分数论”的弊端。
席酉民教授(下图)和王殿军校长是差不多时代、同一省份的老乡,很高兴在一起聊教育。现场对话环节,两位高分“学霸”分享求学经历与成长心得,探讨了“如何赋予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让孩子保持好奇心”等话题。 王殿军认为,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把孩子限制在既定轨道,很少让他们选择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需有问题意识,真正的问题是通过自身学习、观察、了解产生的,寻找问题或产生疑问的过程就是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席酉民教授补充,我们的教育、家长和趋同的社会成功观,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他们空间、涉猎和探索的机会。他高度赞赏游学教育,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有担当精神。”王殿军表示,学校开展有挑战性的活动难免有风险,他在清华附中开展活动期间,不仅负责进行领导思想引导,还需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同时还要精心制定防范风险的预案。但他始终坚持一点,重要活动对孩子有价值就要坚持做,校长要有敢于尝试、冒险的精神,否则受条条框框限制,学校办不好。
席酉民教授赞同王校长观点,认为社会形成规避风险习惯,一是干部考评体系让人少做事、不出事,因舆情压力学校常承担无限责任;二是社会处理问题难理性,“闹文化”盛行,谁闹得厉害谁得好处。校长要有担当,才能走健康、利于学生的路。他还以西交利物浦校园不设置围墙为例,呼吁社会和管理者制定政策、做法时要系统思考。
“纠治‘唯分数论’这一顽瘴痼疾。”王殿军表示,从大学教授变为中学校长时,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解决中国应试教育严重的问题。他提出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变为兼顾分数、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以此为基础研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在全国8000多所高中、12个省广泛应用。他强调,切勿陷入极端应试教育的误区,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席酉民教授表示,教育应将人的成长确立为核心目标,再考量相应考察方式。当下全社会存在内卷现象,内卷本身非坏事,关键在于赛道、方向和内容。分数是评价手段,客观评价用分数并无坏处。但如今常把手段当目标,追求分数和状元,忽视人的成长与健康。
“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应试教育帮凶。”王殿军表示,对人工智能热问题要冷思考,遵从教育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目前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没摆正,若教育本质问题如唯分数论未解决,人工智能会让竞争更激烈。应利用人工智能解放孩子、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而非用于高效做题提高成绩。
席酉民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优缺点人们尚无法完全认知,且教育与年龄段关系大,人工智能在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实用、学习和训练方法,在小学、幼儿园使用AI需慎重。但是不管怎么样,基础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打下基础,是他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保证。
线上交流环节,两位还与网友探讨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学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其严重程度超乎想象。席酉民教授给家长两条建议:一是别把学知识、考高分当唯一标准,要支持孩子多元化成长,培养兴趣、增加接触,拓宽眼界和学习能力,尊重成长规律;二是别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未来社会选择多元,应注重培养孩子阳光态度、学习能力和积极心态等。孩子做人成功、会学习、有兴趣梦想就不会差,不必因未知恐惧压缩孩子成长空间。
(内容来源:网易苏州)
2025年08月26日